蚕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县茧专业合作社,是由滦县东安各庄镇小营村村民李霞在1999年创办的“河北省滦县绿叶蚕桑试验农场”和20**年成立的“滦县蚕桑养殖协会”基础上,于20**年8月组建的,现有社员2000多人。该合作社章程严明,管理规范,依托中国农科院桑蚕所,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实行基地化生产,走订单回收产品和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实现规模效益,其固定资产达900万元,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以上。目前合作社已经规模流转的县内桑蚕基地2944.59亩,涉及农户65户,流转年限均在15年以上,分布在滦县东安各庄镇赤峰堡村、耿庄子村、东安河村、小营村、响堂镇响堂村及油榨镇王官营村等7个村,流转土地主要以山地和“四荒”地为主。在规范经营规模流转土地的同时,该合作社还通过以保护价收购签约农户产品的方式,带动大批农户利用“四荒”地发展桑蚕种养业。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当地集桑苗种植、桑蚕制种、蚕茧收购、优种引进、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民间合作组织。20**年合作社共销售县内产蚕茧40余吨,年实现经济效益620万元以上。
合作社理事李霞,从事桑蚕生产**年,由当初的桑蚕协会发展到现在的专业合作社,她的桑蚕致富乡里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在做大做强县内桑蚕产业的同时,她不断发展扩大周边地区桑蚕生产基地,近到迁安、丰南,秦皇岛青龙,承德宽城、平泉,廊坊永清,保定定兴,以及邯郸涉县,远到辽宁绥中、内蒙古、吉林等地。20**年,已发展县外周边地区植桑基地50000亩,带动桑蚕种养农户50000多,年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人民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增收双赢。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大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既可使出让户获得固定的土地收益,同时,土地出让户也可通过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来获取收入,还可到受让土地的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中劳动来增加收入。合作社除了每年按合同规定付给土地出让户土地出让金外,还雇用农民做小工。据统计,20**年通过土地流转,该合作社转移农村劳动力达400多人,间接增加农民收入达800余万元;合作社带动当地用工500多人,农民从合作社获得务工收入达100余万元。
三、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为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近年来,合作社加大资本投入,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生产模式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合作社引进了适合北方生长的优良品种湖桑—32、791、农桑14号等,大大提高了桑树产量和品质。通过不断摸索,该合作社实现了栽桑、养蚕、收购、烘干、储藏、制丝绵、生产蚕丝被一条龙生产。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除了喂蚕,废桑叶还可以养猪,猪粪可作为桑苗肥料,桑条、蚕沙、蚕蛾的提取物和蚕蛹是中药和生物药剂原料,因此,发展植桑产业有效促进了绿色高效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发挥桑树再利用价值,20**年,该合作社投入300万元建成了以蚕为原料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润达600万元。通过不断发展,目前合作社的桑蚕产业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其蚕丝产品蚕丝被、蚕丝枕注册了“李霞”商标,并远销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等地,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获利600万元以上。
四、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滦河流域是河北省最大的丘陵、沙地,水土流失严重,种植粮油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差。桑树是一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的优良树种,也是规模效益非常显著的经济林树种,而且大规模发展植桑面积,其生态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则更加显著。因此,该合作社在规模发展本地桑树种植的同时,不断拓展县外沿河流域植桑面积,如秦皇岛、承德等地。既增加了合作社和其他植桑户的经济效益,又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随着合作社植桑面积的扩大,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附加值不断提高,社员和农户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还通过养蚕增加经济收入。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恢复性的发展了滦县的蚕桑产业。据统计,1亩桑园的经济效益比粗放农业生产(如:常规作物花生种植)效益高6倍以上,大大高于传统农业地产收入。因此,桑蚕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因其生态效益显著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