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我国于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用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用法律把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史重要里程碑。2006年3月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强化了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力度。

近两年来,我市氯碱、煤焦化工业、电力工业与特色冶金工业等发展迅速,平均每年gdp增长30%,发展速度位居##前列,建设项目多,与其它盟市的环评单位横向比较,##的环评任务最重、压力最大。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环境意识差,公众参与较难落到实处

由于##市环境空气质量恶劣,公众环境意识薄弱,公众参与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反应公众意愿。一部分公众(尤其听证会)不愿意主动参与对自己可能造成切身利益损害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时,即使出于某种原因参加了,也完全是为了应付,敷衍了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一些不达标的项目上马开了绿灯。另外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公众对建设项目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加之不满意当地环境质量,不论建设项目清洁、环保与否,都持反对意见,影响建设项目正常审批。

二、环评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制约环评质量提高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环科所作为具有建设项目环评资格(乙级)专业环评单位,到2007年底,至少有12名环评工作人员,其中具有6名登记注册的环评工程师,否则将予以注销。而市环科所现有的专职环评人员只有5人,兼职环评人员只有3人,其中具有环评工程师资格只有2人,保留市环科所现有评价资质存在很大困难。而且,近几年我市新上项目快速增加,使工作人员工作量成倍增加。2005年,我市在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的基础上,又对2000年以来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132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环评“补课”,平均每人需承担近20个项目。另一方面,环评工作专业门槛高,技术难度大。随着##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项目向多元化发展,生态、化工、电力、冶金、建材、房地产开发等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环评人才,而且当前形式下环评重点已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向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渡,而现有的环评队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尚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技术人员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提高环评质量的主要因素。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由于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文件已成为建设项目上马的前置条件。项目建设单位为使项目上马(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才被动办理环保审批手续,而没有从守法和保护环境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治理设施能不上就不上,或尽可能少投入环境治理资金。给环境管理增加了工作难度,同时,随着环境管理的加强,这些企业存在不能进行正常生产或被勒令停产治理的问题,给企业生产带来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项目建设单位和一些部门自觉抵御风险的意识较差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比较完备的建设项目评估手段。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而且,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采用的工艺是否先进、是否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估。同时,对建设项目因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的环境危害及处置方式进行评估。是一项比较系统的评估工程,因此,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批复文件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部门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文件当成影响项目建设的原因,而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此类项目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环保要求予以关停,将给金融、立项及各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本身造成不利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