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公务卡改革相关建议 公务卡改革

深化公务卡改革相关建议

2016年2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试行)》,并选择江苏省和深圳市开展单位公务卡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公务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深化完善,已建立了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联动机制,扩大了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信息范围,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对于保证预算资金安全、提高预算执行效果、预防和控制腐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现状

(一)公务卡内涵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制度的直接作用是将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改为用公务卡支付结算。作为公务业务的一种新型结算方式,公务卡操作可以概况为“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施监控”。公务卡,属于银行卡范畴,是一种支付结算工具。但是,公务卡不同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卡,公务卡是通过与银行卡的独特优势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财政财务管理工具和手段。推行公务卡制度,就是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支付结算,强化财政动态监控,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公务卡制度后,预算单位现行财务管理制度、报销审批程序和会计核算办法基本不变,但单位财务部门对持卡人申请报销的公务支出,必须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予以报销。公务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减少现金支付,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公务卡的消费支付及资金清算、信息传送要运作建立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基础上,不能将资金转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日常公务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日常公用支出和零星购买支出等,全部通过公务卡和相关的电子转账支付管理系统进行记录,所有公务卡公务消费信息必须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做到“雁过留声”,有据可查,满足财政动态监控需要。

(二)推行公务卡结算进展情况

开展公务卡改革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财政支付管理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

2005年4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务卡的概念,并结合这项业务的发展,要求所涉及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积极配合与推进。

2006年4月,九部委联合发文和联合工作会议都对推广实施公务卡进行了工作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天津、**、江苏、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厦门、深圳等省市都出台了专门的公务卡实施政策和管理办法,推动行政事业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结算方式,对于强化地方财政预算单位公务性支出管理、促进辖区银行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公务卡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07年5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在武汉联合召开全国公务卡应用推广会议。会议提出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试点工作,2008年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争取2010年之前在全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卡管理制度,并在所有中央预算部门和地方省市两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管理。

2008年1月,中央纪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全国公务卡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卡制度,所有中央预算单位和地方省、市以及有条件的县,都要推行公务卡管理。

2016年2月,基于个人信用且授信额度有限的个人公务卡已不能完全满足预算单位支付结算管理需要,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探索推出由单位作为承债主体并能满足大额支付需要的单位公务卡。

(三)推行公务卡结算成效

1.有利于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行公务卡制度,要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关于账户管理的有关要求,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公务卡直接划款,而不是另行设立中间实有资金账户转拨资金。公务卡制度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机衔接,保证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之前保留在国库中,这也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2.有利于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相对于传统“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的公务消费报销制度,公务卡结算方式可以使预算单位的财务部门清楚地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消费的单位和金额,加强了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对预算单位提取现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单位财务部门通过公务卡交易的电子信息对本单位日常公务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了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可以有效堵塞各种管理漏洞,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3.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推行公务卡制度,就是要通过银行卡结算这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尽量减少传统现金管理方式下存在的繁琐的管理和使用环节,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减少财务部门工作量,并推动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现行的公务卡结算方式简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流程,大大减少国库集中支付中的现金支付,免除了现金预借、开具支票、审核报销等繁琐环节,减少了财务管理的人力和作业成本,并可利用贷记卡的先消费后还款,在宽限期免息的功能,达到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另外,在公务消费时只需带卡不需携带大量现金,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许多安全和便利。

以焦作为例,2016年上半年,全市(不含温县)1718家预算单位纳入公务卡改革,新增单位8家;累计办理公务卡39184张,较上年同期增加2082张;公务卡刷卡53301笔,较上年同期增加4022笔;公务卡报销还款金额累计9261.7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01.73万元,下降4.1%;现金支出4075.21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807.69万元,下降48.3%;公务卡支出占非转账支出比重为69.4%,较上年同期增长14.4%。

二、公务卡结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公务卡制度有待完善。公务卡改革的相关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如现金支用管理、信用卡管理、报销程序、会计核算、代理银行选择、动态监控管理等方面。如何加强预算单位和银行的内控制度,减少公务卡风险尚需进一步探索。

2.监督有待加强。公务卡在使用后,预算单位没有加强其监控,不及时与银行以及刷卡机构进行核对,只要用卡人员持发票和刷卡凭证,就给其报销。这样就无法核实是否存在真实交易,公务卡的推行仍无法避免“虚开发票”、“凑票报销”、“使用假发票”等现象出现,仍然达不到推行公务卡制度的目的。公务卡消费明细信息和现金的提取情况只能在支付清算时才能反馈到支付系统中,无法实现对预算单位公务消费实时监控的作用。

3.持卡人信用影响单位。公务卡既可用于公务消费,又可用于个人消费。正因为可以用于个人消费,使部分人员利用单位作为担保,任意刷卡消费,但又不及时归还,如果持卡人因个人消费没有及时偿还,预算单位要协助代理银行对持卡人进行追偿,会给单位带来一定麻烦,特别有些预算单位对持卡人调动、离职或其他特殊原因离开本单位时,没有及时通知代理银行维护相关信息预算单位,公务卡信息系统一直保留这些持卡人信息,如果这些持卡人透支公务卡没有及时偿还,单位会承担一部分连带责任,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追偿,进而影响单位在银行方面信誉。

三、相关建议

1.完善公务卡相关制度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探索扩大公务卡结算适用范围目录制度,明确公务卡支付报销项目,逐步建立起完善、科学和易于操作的公务卡制度体系。指导和监督预算单位积极稳妥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从制度上明确公务卡结算适用范围目录制度的主要内容、实施方式等事宜,对公务卡强制性结算目录和鼓励性结算目录的类别项目、管理规定等也作出明确,使公务卡制度指导性更强。建立了公务卡支出日报制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排查和纠正。预算单位以管理部门的制度体系为纲领,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制度体系。

2.加强监督,发挥公务卡应有作用。在公务卡改革实施中,必须坚持管理与监督并重,把公务卡支出监控管理作为公务卡改革的重要环节。按照公务卡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公务卡改革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相关重点和难点问题。各相关部门应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各司其职,管理部门还要与监察、审计部门协作,及时开展对公务卡结算报销业务的日常管理及账务处理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制定违反公务卡结算范围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公务卡改革的深入进行。

3.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公务卡用卡环境。加快公务卡配套设施建设和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推动各银行机构加大对用卡环境的投入,为公务卡的使用创造顺畅、便捷的条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其功能,提高其处理水平和能力,确保信息及时传递,便于财政资金动态监控,充分发挥公务卡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的作用。为公务卡的使用创造顺畅、便捷的条件,避免用卡环境建设滞后影响公务卡的推广实施工作。

4.加强宣传,提高公务人员正确用卡观念。预算单位应该通过讲座,印发宣传册等方式,让职工了解公务卡的基本知识,深刻的体会使用公务卡的诸多好处,以及违反公务卡使用的相关责任后果,提高公务人员正确用卡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公务卡制度加以推广。

5.健全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和完善代理银行综合考评有关办法,鼓励银行做好公务卡业务,为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撑。细化代理协议中银行承诺条款,规定违约责任和处罚措施,规范发卡银行行为,简化办卡手续,提高办卡效率,为公务卡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杜绝银行卡办理中的摊派、推销“任务卡”、“人情卡”等现象。

学校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学生232人。现有教职工20人。学校现有校长一名,副校长二名,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各一名,各类组织机构齐全,职责明确,班子成员分工协作,有序推进学校整体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教导处主管的教育教学工作小组,下设语文、数学、艺体三个教研组,主抓学校教学工作;成立了由教务处主管的德育工作小组,下设少先大队,主抓学校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政治思想工作,学生家校联系工作;成立了由总务处主管的总务后勤工作小组,主抓学校安全、财务、后勤、卫生、维修、等工作的管理及实施。

二、学校管理现状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注重统筹联动,推动水域环境系统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按照“建、治、管”的工作思路,以过硬措施、过硬手段,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建强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实施的重点工程早完工早见效。特别是要加快截污导流工程进度,尽早将宿豫城东、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高新区、化工园区等四个污水处理厂尾水接入截污导流管网。同时,对排定的2019年治水工程项目,再细化、再量化、再硬化,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负责人,有明确的推进措施和进度要求。二是治理各类污染。在企业污染方面,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水平,对高新区内几家氮磷排放企业加强雨污分流,增加脱氮脱磷处理设施等,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在河道治理方面,持续开展“三乱”整治,严厉打击河道采砂行为,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水体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在畜禽污染治理方面,按照“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同时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中心建设,开展专业化集中处理。三是专业长效管理。强化管网运行维护,在城区主要泵站安装流量计,精确掌握泵站收集数量;强化排水口、排水管网、检查井运行维护,提升污水收集效率,尤其要尽快解决阿里山河与江山河交汇处污水溢流问题;提高污水处理厂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此外,聘请专业公司,对水质不达标的重点河道制定系统治理方案,确保水质达标。

3、坚持市场运作,全面提升镇村环境内涵。要农村环境本质性提升,必须在农村环卫基础完善上,在农村环境质量提升上不断下工夫。一是注重市场运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镇区保洁和垃圾转运效果,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推广到所有村庄,实现城乡大环卫和一条化机制。在操作机械化方面,配齐大中小各类环卫车辆,实现“大型清扫车为主、小型清扫车为辅、人力清扫为补充”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配备电动保洁三轮车,提升环卫人员作业效率,全面提高项目服务品质和服务形象。二是注重配套建设。尽快完成乡镇镇区亮化、绿化、净化、黑色化、美化等“五化”建设,年底前如期完成标准二类水冲式公厕22座,全面完成乡村亮化道路14条,配齐城管、绿化管养和保洁三支队伍,实现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8%以上。三是注重内涵提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新庄镇试点基础上,在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内试点新建一批村级阳光堆肥房,让中央、省、市倡导的“垃圾革命”在宿豫农村地区有效践行,打造特色样板。

4、夯实责任落实,营造人人参与浓厚氛围。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稳定,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狠抓责任落实,确保生态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压实责任。环保工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定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属地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实行环境保护联防联排联治,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五不”,即不巡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不销号不放过,实现环境执法监管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形成合力。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相关责任部门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当好行业领域环保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推动者,把治理任务精确到“点”,扩展到“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对接”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三是奖罚分明。明晰属地和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严格执行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让对推动污染防治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受褒奖、得实惠;对履职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适时实行“下”的处理。同时,建立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四是营造氛围。把环境保护与文明创建、城区公共秩序综合整治、健康促进行动等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环保。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作好表率,养成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保护生态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