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为研究新形势下在城市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近段时间来,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调查表明,加强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既是新时期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新课题,也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社区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着重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区党建工作进行阐述,并提出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建设管理在城市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社区概念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等要素。在我国现阶段,作为城市行政区划最基层的城市街道基本具备了社区的几大要素,而且又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协调队伍,因此街道所辖区域可视为社区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本文所要研究的社区党建,也正是以在区政府所辖的街道范围内开展的党建工作。

社区党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由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城区民营、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这些经济组织一般都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由于过去习惯于按行政隶属关系来设立党组织,从而造成了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空白点”。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同时,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居委会外,近年来新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和街道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群体也逐年增多,这些组织由于具有群众自治的特殊性,对党如何加强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对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计划体制下人与企业存在很大的依附关系,党的工作主要是与企业单位对应,但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趋向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服务职能主要依靠社区来承接。如下岗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大量离退休人员进入社区、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和处理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等,都需要在社区里找到新的工作载体,通过街道和居委会来解决。新情况表明,计划体制下的“单位人”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过去主要依赖单位开展群众工作的习惯做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载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新情况和城市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四个多样化”特征,也给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迅速发展,而党的建设相对滞后。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使得以“三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层出不穷,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大部分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有的组织甚至游离于党建工作视野之外,党组织对党员情况难了解、对其活动难掌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形成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2.随着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下岗待业人员的增多,流动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党员管理难度增大。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下岗职工中的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应的,他们对党员教育管理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们对党员的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一阵子”,活动方式一般也局限于开会读报、组织参观等活动,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这些党员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在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缴纳组织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在外表现难”。此外,还有更多来我区做从业人员中的流动党员,既脱离于原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领导,不填写“流动党员证”,不按要求转临时组织关系,不想暴露党员身份,已成为党员管理中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随着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华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导致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产生弱化倾向。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受到某些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中表现较好,但在单位外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尤其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中的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政策、组织的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对我们党整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这就要求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正确认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途径与手段进行的渗透、侵蚀,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率作用,影响和引导广大群众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原来意义上的街道党建已与这些新情况存在着不适应,必须实现工作对象、活动方式和方法上的调整,必须拓展和充实党建工作的外延和内涵,走党建工作社区化新路子,逐步建立社区党建新格局。所谓“社区党建”,就是以区委为领导,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街道党建的拓展和延伸。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居民区党支部的主导作用,扩大党在基层和社会的覆盖面,调动辖区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优势,强化街道党组织对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功能,对社区党的活动的组织、协调功能和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和带领群众努力实现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

社区党建与传统的街道党建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共同目标和需要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动力。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之所以能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大前提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有一个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为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社区中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扩大覆盖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街居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中主要通过加强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增强渗透力,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党建工作领域,树立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第三,以横向为主,纵横结合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方式。社区党建工作的横向性主要体现在: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联系、协调社区内所有单位的党组织,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所有居住在社区内的党员,不管组织关系在哪个单位,都应该和居住区党组织建立联系,在社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接受居住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监督。

总之,社区党建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一次新探索、新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化大力气消除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中的党员教育管理“空白点”。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帮助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在街道商会中组建党支部的形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对暂无党员的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成立党组织打好基础。同时努力探索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真正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战斗力”。

4、发动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要继续探索协调、指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渠道,重点通过建立在职党员登记和评议两项制度,以及在职党员登记卡、活动记录卡、地区表现联系卡等“三卡”,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在职党员登记制度”是指街道党组织通过向社区内的在职党员发放“在职党员登记卡”,了解党员的实际情况和参与社区建设的意愿,同时根据党员的特长安排合适的服务项目,并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在职党员评议制度”是指街道党组织将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及时登记在“在职党员活动记录卡”中,并通过“社区表现联系卡”以书面形式定期将在职党员在社区内的表现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作为单位党组织评议党员的依据。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调动在职党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使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注意找准党的建设与社区建设的结合点。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现在,少数地区社区党建工作仍局限于成立党建工作联谊会、研讨会等党建协调组织,有的仅停留于工作沟通和理论研讨,这些对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就长远来看,恐怕难以引起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参与热情,社区党建的有效性和生命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社区党建仍需以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中心任务来开展。围绕“凝聚社区力量,共建美好家园”这一长期目标,以社区各方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出发点,本着“思想共育、资源共享、机制共创、责任共担、活动共办、环境共建”的原则,要在深化“十旗百岗”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要求,设计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为建立“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