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经验交流

**市精神病院创建于1959年,隶属于**市民政局。近年来,我院充分发挥民政特色,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服务品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医院占地18亩,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核定床位300张,现有职工210人;2006年医院门诊量28894人次,收治住院精神病人1523人次,年产值1600多万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先后荣获“浙江省一级福利事业单位”、“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成为我市民政为民服务的品牌窗口。现将我院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以民为本,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

(一)完善流浪精神病人救助服务流程。民政精神病院是国家提供“三无”精神病人治疗、康复、供养三位一体福利服务的有效载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所有职工,时刻牢记民政精神病院的服务宗旨,在救治“三无”精神病人基础上,完善流浪精神病人救助服务流程。2003年8月1日,与民政部门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步,我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流浪精神病人收治程序》和流程图,并实行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媒体将病人入院前落魄的照片与康复返家的形象进行鲜明的对照,树立民政对弱势群体实施关爱的良好形象。

(二)体现人文关怀,对医疗机构注册名称进行变更。由于老年疾病和心理问题病人不断增多,“精神病医院”这一名称越来越成为我院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为了减轻对“精神病”偏见所造成的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我们开展了面向全市的征名活动。2005年9月,在保留“**市精神病院”行政事业编制名称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医疗机构注册名称“**市精神病医院”,更名为“**市民康医院”,使医院实现了“民政康复医院,努力维护市民心身健康”服务理念的提升。

(三)开展一系列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公益活动。2006年底,在媒体的配合下,我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关爱春运、争做民工贴心人”活动,为成千上万滞留在车站的民工送医药、送温暖,现场解决心理困惑。2007年,我院开展了三十余场、有五千余位老年人参加的“快乐老年生活”系列讲座,深受欢迎,形成了社区争先预约讲座的局面。同时,启动“心理大篷车”系列公益讲座活动,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二十余场讲座。通过这些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展现了民政医院的良好形象。

二、为民解困,主动扩大医疗服务范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病救治需求也随之增加。民政精神病院优质、低价开展对外服务,不仅体现民政“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努力建立高素质的医护队伍。我院对全院医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化培训,对护士进行整体护理的全面培训,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医护队伍。

(三)营造充满关爱的服务文化。我们通过组织长期住院病人参观**城市建设的新容新貌、开展中秋联欢会和同吃一餐年夜饭以及各种文娱活动,营造了充满温馨关爱的服务文化。

尽管近年来我院在改革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民解困的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与兄弟单位相比,尚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院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动力,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民政福利事业单位的优势,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