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管理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无为”管理思想
自从我矿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以来,我以好学、善学、勤学的态度来要求自己,坚持以需求为向导的学习,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促使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思维模式有了转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真正在“学”、“悟”、“用”上下功夫,求实效。通过对《道德经与无为管理》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触。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如何评价和领悟并用之于实践,历来受到各阶层管理者的重视。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
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含义。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一年四季交换,万物自生自长,“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51章)。老子认为这就是天之道的“无为”,所以人之道也应效法天之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都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三是老子根据自已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就是说有形的作为之所以带来利益,是因为无形的作为发挥了作用。对管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容人、谦退、守柔,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容着广泛而又深刻的管理内涵,并非是玄之又玄的空泛理论,而是中华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老子的”无为”思想向我们提供了管理的原理和模式。“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实现“无不为”即“为一无为一无不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为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出了管理的奥妙而折服。纵观《道德经》五千言,我认为“无为”思想的管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管理的原则。“无为”管理思想要求管理主体的“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在少私寡欲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7章)。领导者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才能成为众人前头的领导。将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便能获得众人的拥戴。在欲望上要节制,不能过分贪求。当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四忌四求”;一忌“私心”,务求正确对待群众;二忌“贪心”,务求正确对待利益;三忌“野心”,务求正确对待权力;四忌“色心”,务求正确对待生活。可以说“无为”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修身”要求与现实是吻合的。老子说得好:“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章)。即一个领导者应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已,不居功不钻营私利。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是无私的。人依“道”而行,也应无私。老子所说的无私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没有私,而要先人后已、先公后私。这也反映出老子的人生观。一个领导者能做到少私寡欲,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起好表率作用。
(2)在自谦自省上,在老子看来自谦的表现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我显扬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为是反而不能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其功;自高自傲的反而不能成为众人之长。足见自谦之益了。领导者要善于自省,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33章)。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认识人使用人,但充分认识自已才是真正的明智。如果不经常自省,连自已都不能够认识又如何能认识他人,发挥他人的长处呢。老子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道德经》第71章)。领导者要在自省中找出自已的不足而加强“修身”,不自省不知道自身的不足就会带来弊端。
(3)在功名荣辱上,老子提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道德经》第2章)。不居功不自骄是领导者“德”的体现,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为”,则是领导者无形作为的大忌。不求一已之功名,正显示出领导者人格的崇高,因而胜过功名,名垂青史,“死而不亡者寿,”在职工心目中树立高大的丰碑。在荣辱面前,老子的看法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道德经》第13章)。他提倡看淡个人荣辱,崇尚事业,一个领导者投身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其荣辱已在身之外了。如果看重个人的荣辱,则如大病患身,惶握不可终日就难以管理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