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与文化建设初探

在此种意义上,他认为“红色文学”难以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当前“文学经典”的改编与再造消弭“红色经典”精神,更多是以赢利为轴心的商业化操纵。陶东风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谈到“红色经典”时说:“所谓‘道德的回归’、‘理想主义的复活’只是表象或某些人一厢情愿的期许。事实是:在“红色经典”改编中体现的文化、经济、政治、伦理、市场、大众、消费等元素在影像世界的奇妙融合中,消费主义与商业的逻辑无疑成了主导的或统帅的作用。”[4]他犀利地批判了《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改编后的“变味”,男女间的情爱被无限地放大,原有的教化功能自然瓦解了。毋容置疑,以上无不表明了学者们对“红色经典”寄予关注,对其出现的弊端予以纠正。事实上,评价“红色经典”的视角与尺度可以也应该是多元的。上世纪90年代后,关于“红色经典”的论争许多就是起因于视角与尺度的差异。陶东风在对世俗文化的评价中提出,首先必须有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一种分析与审视当今社会文化问题的角度与方法。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与评价“红色经典”,也就是说不仅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眼光,而且要将其放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定位和分析。

“红色经典”与苏区精神一脉相承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赣州当代文化建设与红色经典

对于“红色经典”改编后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格调低下的问题应当加以警惕,但历史主义地肯定其意义是第一位的,不能抹杀“红色经典”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功绩,不能低估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地位。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借鉴和吸收它,以此来丰富和提升当代社会文化。对于赣州这片红色故土而言,尤为重要。首先,“红色经典”对于赣州亲和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建,对于和谐赣州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当下,精神家园的重构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对理想信仰的高扬。”[7]“红色经典”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谋求生存、追求解放、追求幸福的伟大斗争历史,其中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为理想奋斗不已的崇高精神及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而这些正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这也与赣南苏区精神一脉相承。所以,重温“红色经典”,重唤苏区精神,是对血泪和苦难交织的赣南历史的缅怀,并在苏区精神的感召下,齐心协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其次,“红色经典”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赣南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可以说是对当今时代日益商品化、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肆意猖獗的批判与反思,既切合了当下审美期待视野,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实际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说,赣南人民期待重温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期望复兴红色苏区精神,并以此激励大家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再次,“红色经典”有利于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要推动红色文化创作,把红色精神、红色故事融入文学艺术中,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要广泛开展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读红色经典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时尚追求。这些无疑推动了赣州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使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