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职青年征兵难现象及对策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山东艺术学院
张学星摘要: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带有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找出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
的问题,据此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6-05-0153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大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05年为
338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而2015届毕业生达到749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了。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直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
2.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
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增速已落到7%以下,未来几年有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一部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社会就业环境,加剧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本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露,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各高校一个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能只顾埋头办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2.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持在1~4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能为力。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1.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遇到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就业,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术紧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70%左右。其余岗位如客户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习背景和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是进入专业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专业学习还是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去了优势。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提出让学院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
3.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年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从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9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经验比较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所在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立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管理,建立实际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另外,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加强我院创业工作与省金种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选拔专业拔尖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工作室,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与各层次专业实践。
总而言之,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等多层次联动,需要各个层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高校要大力推行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认清形势,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新形势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等
教育的结构规模不符合社会岗位和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2011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60万
,初就业人数占总数的70%,
也就是说,仍有198万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今年也首次突破了10万
人,达到10.2万
人,内蒙古劳动力市场
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总结出我区当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探索新的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归纳为“学校主导型”、“学生自主型”、“用人单位订单型”就业模式。笔
者认为,目前,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学校主导型”、“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
(一)“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
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在学生就
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就业的资源和经验相比学生个体要丰富得多,因此,使学生就业选择的路更多,选择的面更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目前,我区各单位,特别是各高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作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另外,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交通职
2014.6-8kaoshiyuzhaosheng近
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中,以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加就业筹码。研
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意义上所讲的“考研”
就是参加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
(以下简称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考研”
流程指南>>>多兵大学之后,
路向何方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