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加强粮食安全注意风险防范)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
——靖安县生态状况调查报告
县政协调研组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县委、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的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县政协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历时30天,走访了中源、罗湾、璪都、高湖、水口、三爪仑、宝峰等7个乡镇38个村组148户农户及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通过询问、座谈、实地察看、资料分析等形式,围绕“生态立县”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调查显示:近年来,县委、政府及林业等相关部门为实现“生态立县”目标,采取关闭高耗材、低产出企业,禁伐天然阔叶林,禁烧木碳,在区划国家省级公益林的基础上,
-1-再划定地方公益林保护区,封山育林等措施;实施长防林重点工程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和日元贷款造林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森工企业臵换身份改革、林业系统内规范经营机制改革、资源管理方式改革;各乡镇为实施“生态立县”这一发展战略,引导村组主动封山育林,如中源三坪村,鼓励群众植树造林,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民营造林面积首次超过国有造林面积,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82.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26.78%万方,毛竹蓄积量达到3619万根,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达到县志记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经济的数量增长,不反映资源的耗减。一方面是国民产值的持续增加,一方面是资源基础的持续削弱。靖安是山区县,“靠山吃山”的观念使靖安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过度依赖林业,造成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也直接导致生态状况不断恶化,致使目前靖安森林出现了数量上升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靖安河流出现了河道萎缩,水质下降的状况。因历史原因,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恶化,靖安整体生态同全国横向相比匀称优质,得到有关权威专家的肯定。但与靖安历史纵向相比呈现出退化之势,若不加强建设和维护,则生态环境从长远来说,将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成为制
-2-约工业、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靖安经济和社会将缺乏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国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时,靖安生态经济效益的优势将会丧失。
一、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及成因
九岭山脉绵亘全境,北潦双溪流贯东西。山青水秀——靖安历史典型的生态环境特征。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森林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面源污染扩大、水环境质量下降。
1、森林功能下降。
在计划经济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单元化,靖安林业收入曾支撑着靖安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林木的砍伐量长期超过林木的生长量。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年均砍伐量接近8万方;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均砍伐量超出10万方;80年代末90年代初——年均砍伐量近12万方。为了追求利润,人们在砍伐木材时,往往砍近留远,砍大留小,致使靖安山上凡人迹所至地方的大树所剩无几。80年代之前,林木胸径达20公分左右,90年代末达15公分左右,现在林木胸径大多在10公分左右。不少林地出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的状况,后续森林资源明显匮乏。由于大面积的过量砍伐,森林难以削弱雨滴对地
-3-表土壤的冲击,林区地表裸露,土地受到侵蚀,大大降低了森林在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2、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乱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我县自然因素较好,不易产生水土流失。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只有24.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7%。但据2001年的遥感数据,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168.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24%,主要是人为因素的结果。近十多年来,虽然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一边治理,一边因发展经济,不及时进行植被恢复的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点逐年增多,2007年达515个;山体滑波,泥石流增多,少数电站、旅游度假村、农舍被毁。由于森林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在水力的侵蚀下,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山塘水库与河流中,使山塘水库萎缩,河床抬高。河流随处可见浅滩,少数河段沙石淤积堆甚至出现几乎与河岸持平的现象,致使河流水容量下降,行洪能力下降。
-4-
3、面源污染扩大。
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措施不力,环保资金不足,致使环境污染点增多,污染面增大,主要表现在:
①工业污染——不少工矿企业未按要求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已有的设施或设计不完善或不正常运行,致使污染物超标排放严重。据宜春市环境监测站对工业园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13家企业监测情况表明,13家企业中9家污染物排放超标,达标率仅为30.8%。其中污水达标率为37.5%,废气达标率为43.8%。靖安县欣荣钨矿、江西弘达矿业有限公司在长年的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尾矿随意堆放在河道内,造成河道堵塞。
②农业污染——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每年约用1万吨化肥,300多吨农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残存物增多;农膜、废塑料袋随处可见,白色污染增多;牲畜粪便不及时处理,一遇下雨,污水横流,乡村厕所不合卫生要求,卫生巾等不易腐烂的脏物不予掩埋,污染面增大;
③生活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居住,生活消费品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不断增多。未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约300万吨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北潦河,污水中含有约1000吨cod、200吨氨氮以及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对河流水
-5-质造成严重影响。多数乡镇村庄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县城狗脚山垃圾填埋场超过设计服务能力,并且不能达到卫生填埋要求,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④其他污染——医疗垃圾大部分由医院自行处臵,部分医疗垃圾混合在生活垃圾内,存在病原体污染隐患。有些医院未按要求建设医疗废水处理站,大量含有病原体污染物的污水对城市环境造成威胁;旅游垃圾大多数无人清洁,漂流河段到处可见废弃物。
4、水环境质量下降。
森林涵养水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的加剧,面源污染的扩大,导致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水环境质量降低。北河、南河均处亚健康状态。
据气象部门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县年均降雨量与早先相比有增无减,但人们普遍感到两河水量明显减少。其直接原因是森林涵养水份能力下降,河床蓄水能力降低,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造成“大雨大水,小雨小水,多晴几天无水”的状况。由于河流水体的面污染源扩大,水环境容量缩小,河水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加之水库电站较多,拦截河流,改变河流自然状态,使河流生物链遭到破坏,生物减少,生物净化能力下降,水污染(尤其南河)越来越严重。据宜春市环境监测站对自来水厂取水口断面的监测结果
-6-表明。水质稳定达到省政府考核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但未能全面达到法律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已对饮用水环境造成影响;工业园排放的大量超标污水将直接对香田乡交界断面(政府考核断面)水质造成影响,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二、生态环境退化的危害及影响
山是生存之本,水是生命之源。山水是靖安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立”是根本,是关键。目前,生态环境对靖安工业、旅游、农业及民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初见端倪,潜在的危害难以意料。
1、工业。
①河流承载力(尤其南河)日趋饱和状态,供水量难以满足大型工业用水项目,工人大幅度增加生活用水需求;水质量下降,将大幅度提高县城饮用水及工业用水处理成本,直接影响县城北岸的开发,工业园区项目的引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3-高生物净化能力。②建议县城尽快增设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要求各乡镇必须建立垃圾填埋场,严禁向河流两岸倾倒垃圾,向河中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减少水体面源污染,提高河水洁净度。③建议加大石马水库备用水源保护力度,禁止违规渔业养殖,控制库水污染,维护水库自然生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质,保障县城居民饮用水安全。
7、加快推进有机农业生产。建议加大沼气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沼气利用率,使农村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燃料对森林的消耗,有效节约资源;建议加快推进有机和绿色农业生产,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大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形成靖安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靖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