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到2009年,全县人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244元,比上年增加365元,增长9.4%。但是山上片乡镇和山下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平衡,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看,中源乡、罗湾乡均在4000元以下,比全县平均水平低6%。为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山区乡镇的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和如何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经济结构

2009年山区乡镇(中源、罗湾、璪都、三爪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237万元、林业收入3630万元、牧业收入842万元、渔业收入96万元、农村工业收入1082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4347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

22.4%,

5.2%,0.6%,

6.7%,

26.7%

2008年山区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9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483万元、林业收入3210万元、牧业收入711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农村工业收入869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3664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9.2%,23%,

5.1%,0.3%,

6.2%,

26.2%

二、资源状况

山区乡镇拥有劳力12786个,耕地面积34780亩,其中水田32867亩、茶园面积8178亩、果园面积2079亩。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百分之八十以上属山区乡镇。活立木总蓄量是6268000立方米,活立竹总蓄积量3618.9万棵。山区盛产油桐子、油茶子、棕片、棕叶、笋、板栗及药材等十多种特产,这些都是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有利资源。

从经济结构看,农业比重占38.4,林业比重占22.4%,农村工业比重占6.7,第三产业及其它占26.7%。作为山区林业,这样的结构,显然林业和农村工业有着巨大潜力。从结构调整看,农业比重略有下降,但也是下降了0.8%,而林业比重同时下降了0.6%,农村工业比重只上升了0.5%,第三产业及其它比重也只上升了0.5%,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从资源利用看,我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全县的林业收入只有6787万元,亩平只有41.95元,说明山区的林地经营也是粗放型。

三、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懒散意识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高劳务收入。通过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的阶段。懒散意识:满足温饱的小农意识以及劳

2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要求较高。我县山区农村现阶段剩余劳力素质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超专业化、技能化的需要。

2、农村土地制度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制约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平均每个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有8.33亩,大致分布在9-20块田地上。而我县农民平均经营的耕地仅3.2亩左右,山区农民经营的耕地大部分20-30块田以上,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难度较大,很难取得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只能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求得温饱。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六是“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社会服务对接模式。通过各种合作,承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服务。它不仅只包销农民生产的产品,而且还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指导农民制订种植计划,并在产前、产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它的存在也必将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组一品”、多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如养猪合作社、高山蔬菜合作社、竹木加工合作社、山区特色食品生产合作社等。

总之,要发展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应该从推进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做好六个优化。即优化村级班子,使村级班子成员成为农村生产、销售的带头人;优化思想意识,激励农民

7致富激情;优化农村环境,为招商引资、旅游服务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创业水平和劳务输出收入;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有效实现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