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问题与对策2016.5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该转型升级——向机器人发展,目前很多小企业,都是通过设备改进,无人化作业模式,如:通过数控设备一人看护多台设备,焊接机器手、机器人等,主要是控制单位用人成本,如上海社保2014年比2013年增长8.24%,无形中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用工成本。在目前长远发展方向,逐步企业会向全面自动化设施来替代人工。
运用智能技术,向工业4.0转变——没有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是一成不变,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不断创新和根据市场需求而变,目前人员老年化,当今国内面临企业员工也老年化的挑战,鉴于熟练工短缺的问题,工业4.0允许老工人延长职业生涯,从而长久地保持生产力。灵活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工人们能够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工作,使私人生活和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变得更有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点。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工业4.0能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它能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以适合的方式组织生产。智能辅助系统让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把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只有不断转型和创新才有可能生存和走出去。
开展互联网+,就如一些公司内部交流,skype和email,我们公司也是一样,但是在2013年年底我们公司建立一个微信共享群(老板创建的),刚开始大家分享生活趣事,后面就发展工作汇报,如工厂订单产品完成,及时传递产品图片,销售在客户现场谈判碰到问题,加入技术人员一起为客户排忧解难,及时做技术人员未到客户现场技术支持方案第一时间就能与客户第一时间探讨一二。还有就是让员工感觉和高层距离缩短了,通过微信群让员工感觉是娱乐的同时,无形中就会发表一些对管理上的提议,在他的意见被公司接纳时,员工会感受到他的存在,让自己有成就感(特别是基层),可以说我们公司微信群为企业打造员工凝聚力,做了一个不小的铺垫;还有就是互联网系统,我司原本使用k3金蝶系统,了解这个系统的人都清楚,这个系统财务模块开发的非常成功,但是在生产模块2就比较欠缺,如是我们老板通过人才引进,自己开发了一个全面系统——erp,对于企业来说,控制成本就是提升利润空间,只有数据统计快而准,才会对产品成本做到有效控制。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管理及与时俱进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
(一)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的融资较多地集中于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只有少数的融资来源于直接融资。我国对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设置较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的标准,而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缺乏,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性融资,中小企业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玫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1.融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小型企业主要依赖内部融资和向银行借款融资的情况下,各种融资方式没有达到一个科学台理的比例结构,形成了结构性失衡。例如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由于银行不能提供长期信贷,所以针对银行融资主要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用来进行中长期投资发展的中长期资金。单从银行贷款融资方面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资金,而其他融资渠遘也难以提供其发展需要的资金,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在经营中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
2.融资成本过高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占有资金的代价,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前者是指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后者是指企业困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单一和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只能借助于银行和内源融资,在融资时无法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资盒需求的融资方式;并且由于在向银行借款过程中的手续问题,使得借款过程时间过长,而且部分企业还要面临高额的招待费用,因此在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间的融资的结构性失衡,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融资成本高。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耪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的狭窄、单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33.融资困难
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始终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来就自有资本短缺和少,加上中小型企业因本身规模小,财务制度不规范和完善,缺乏足够的固定财产做抵押资产,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资信度差,首先,表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投入少,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拄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其次,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私人制和台伙制,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高。再次,中小企业财务制不规范,特别是在财务核算方面随意性大,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真实的情况增加了银行和投资方的投资风险。最后,部分中小企业短期行为倾向严重,信用状况较差,使得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环境恶化,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有效担保和抵押物也相对匮乏,有效担保和抵押不仅能减低借款人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可大幅度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综台成本。因此,要求提供有效担保和抵押,是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必要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足量的贷款。
(二)贸易担保机制与第三方服务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1.规范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
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一定要有评级系统资历,嵌入国家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分支,是在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础上所建立担保机构评级体系。只有规范了严密、合理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才能保证担保机构的评估结果科学、有效、客观、公正
2.确保担保机构第三方信用评级与企业信用评级的稳步接轨
在现有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基础上增加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分支,必定会有一个逐步过渡阶段,从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运行良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保证评级数据客观公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不能取代对主要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应意识到贷款的主要资信评级对象为债务人,其次为担保人;第二,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结果与债务人评级结果捆绑评定债务发放风险系数,不再以债务人独立评级结果作为发放贷款的唯一标准;第三,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系统4的检验系统,区分担保机构业务单位违约与担保机构违约两个层次建立相应的违约模型,并逐步提高可操作性;第四,对暂时不能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的区域,应放开地域管辖限制,允许有资质技术的跨区域评级机构对担保机构的信用情况进行评定,促使评级业的有效竞争;第五,逐步改善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由单评级制度逐步过渡到双评级制度,即政府评级与商业评级同时进行,评级结果相差在一个等级内可取,形成制衡。
3.加快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立法保障
经过多年的运作,我国针对评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地方法规,但失信现象仍时有发生。多数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局限于部门规章、文件,只适用于本部门的职责范围的限定,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权威。其法律法规分布也较为分散,而且多为企业评级、银行评级、保险公司评级、证券评级、个人资信评级等,对于专门针对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我国为了保障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良好的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法律环境刻不容缓。第一,应当尽快借鉴外国成熟制度和经验,将担保业信用评级内容纳入我国信用评级体系范畴,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明确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的基本规则。第二,应当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运行法规,针对不同种类的、不同区域的担保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定义、评级资格、评级对象以及其他具体监管制度和违规处罚条款,对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可持续运营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范和指引,以促进评级行业对于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4.建立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监管机制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担保行业与评级行业的监管机构,对担保行业与评级行业的监管都分散在各个体系中。为了保证担保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可从以下方面强化监管机制:第一,考虑扩充金融监管模式,单独设立担保行业监管委员会或信用监管委员会。第二,在目前监管体系下,将担保行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监管专设在某一监管部门,增加考核机制,向具备担保业信用评级资格的评级机构发放担保业信用评级许可证。这种机制的形成必须审慎考虑监管部门的设立方式,尽可能避免监管部门间的权力重叠现象。第三,在目前监管体系下,监管部门规范评级报告格式,直接使用5评级报告。总之,无论采取哪种监管改革机制,监管部门应注重对担保业信用评级公正、公平、科学的监管,保证债权人的利益以及债务人后续担保的权益。
5.创建和谐的信用评级环境
和谐的信用评级环境使担保机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有了健康运行的保障。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方面,我们应从国家政策层面保障信用经济的有序运行,严厉打击信用经济犯罪现象;另一方面,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壮大征信行业的市场,并推行政策利好,以信用等级参照标准。从微观层面看,第一,应逐步扩大具备担保机构评级资格的征信机构的知名度,树立典型的优质担保业评级机构;第二,应设置合理的征信行业的从业门槛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提升征信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三,应逐步改善征信行业风险测控模型,加大征信行业创新力度,建立安全有效的新机制。此外,被担保企业的信用程度、政府支持的性质和程度、银行及关联方的支持程度对于担保机构的第三方信用评级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关联度。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1.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
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必须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销对路新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活力,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新产品的开发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文,企业需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深化外贸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和贸易业态,集成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开放引领,互利共赢。以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带动贸易增长,扩大与贸易伙伴利益汇合点。中小型企业努力实现国内贸易发展五个转变:一是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二是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三是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推动营商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五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由遵守、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为主向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订转变。但是这些业务都需要专业的对口管理人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对这些人才引进或者把现有的人员送出去培训培养。
2.提高企业的核心人才引进和增加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及编制
一是要大力引进人才,中小企业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直接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学会运用现代化手段,如通过远程信息传递、人才中介机构的“猎头”公司等实施人才引进工作;二是要培养人才,中小企业在强调从业人员不断自我学习的同时,认真抓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出口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跟班操作,岗位练兵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提12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用好人才,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展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每个职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多做贡献。首先,要完善企业报酬体系,满足员工特别是杰出员工的成就需求。其次,要完善企业晋升机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