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挂钩申报材料清单
增减挂钩。“体检”过关了吗。——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结果透
析
2011-08-15|作者:吕苑鹃|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7月20日至28日,国土资源部、中农办、发改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成7个联合检查组,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14个省(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抽查工作。
这场并非走过场的“体检”结果是。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状况总体可控,但已显现出一些“病灶”,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有些可能蔓延,有些则可能病变。例如,如何更好地解决“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这个问题。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资金。
对在“体检”中发现的问题,资深专家表示,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必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规范才能发展,二是整合才能做大,三是共享才能持续。
各地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体检”过关了吗。
听闻7部委组成联合检查组,赴14个省(市),开展专项清理检查抽查工作,社会各界纷纷关注。
“抽查和清理检查的依据一样,都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期半年的清理检查工作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摸底,全面了解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整体“健康”状况;二是纠偏,检查这两项工作有无“病灶”,有则对症下药,在其蔓延之初及时诊治,无则防患于未然;三是总结,将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纳入健康正确的轨道,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7月末,清理检查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7部委联合抽查已顺利完成,如今已到盘点时刻。此次清理检查工作,究竟是动真格的,还是走过场。“体检表”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否令人乐观。针对目前已出现的“疾患”,有何“良方”。
坦然接受“体检”,各地不走过场
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视频会议,拉开了清理检查工作的序幕。
会上,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传达了来自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此项工作十分重要,要严格清理检查,严肃处理纠正,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走过场”,同样也是社会公众最担忧的事。然而,从各地自查自纠和联合抽查的情况来看,对待此次清理检查,各级党委和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藏着、掖着,或是讳疾忌医,而是把这次清理检查作为发现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良机。
“清理检查是件好事。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只有及时发现、总结其在实践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完善,才能发展壮大。”抽查中,某省清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增减挂钩试点如同一棵树苗,需要时常修剪、浇水、捉虫子,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认识到位了,清理检查工作开展起来自然顺畅了。据了解,各地高度重视清理检查工作,省、市、县均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例如:江苏省建立了国土资源、农工办、发改委等9个部门组成的清理检查工作联系会议等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河南省于5月30日召开全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现场会,省长郭庚茂特别强调要“科学规划开展试点项目区,真正维护好农民合理权益,着力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导向,切实做好规范运行基本要求”。
自查清理过程中,各地究竟查出了什么。自纠整改是否严格。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河北省全面叫停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节余指标挂钩置换的审批,对香河县违规出让新民居周转用地的9名相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或免职处理,进行整改纠正;山东省停止实施项目区174个,拆旧规模8.39万亩,周转指标7.28万亩,核减周转指标项目区84个,核减周转指标1.68万亩;安徽省对已受理尚未批准的5.82万亩置换项目全部予以退件,对1.68万亩已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予以撤退,对正在实施的19.48万亩置换项目暂停实施,对已经实施的27万亩置换项目按增减挂钩管理办法进行整改;江苏省暂停扩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范围;广东省对拆旧区无进展但建新区已动工的3个项目区,撤销试点项目区,收回挂钩周转指标,相应扣减该地区2011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并按违法用地处理;浙江省暂停了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复垦)节余指标跨县调剂……
此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性文件予以修改或废止”。从各地的反馈情况来看,目前各省已对地方各级制定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评估,如河北省废止了《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做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等3个省级、17个地市级相关政策性文件;安徽省共清理出有关政策文件283个,其中停止执行和废止的231个,修改完善的13个;山东省共清理文件214件,继续保留使用的172件,需要修改完善的36件;河南省对《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完善等。
“从总体情况来看,多数省份的清理检查工作在自查自纠、数据填报、资料整理、文件审查、入户调查、项目区公示等方面按照国土资源部《清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有序推进,各项规定动作均已完成,达到了此次清查的总体要求。”该负责人介绍说。
“健康”总体可控,“病灶”不容忽视
翻看一张张“体检表”——各省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自查报告以及7部委抽查报告,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同时有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和“怎样能持续”的问题。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增减挂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其基本思路和政策设计也是周密可行的,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总结规范,加强监管。
这项政策本身可能没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走样变形,以致失控。带着这样的质疑,记者参与了此次抽查,然而实地了解到的情况却是,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操作层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未“失控”。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增减挂钩试点涉及相关利益主体较多,程序复杂,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将土地进行空间位移,而是要应付更加复杂、繁琐的问题,稍有不慎,易发风险。抽查中,多位市、县级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者都表示,在探索的过程中总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害怕违反了现行法律和制度,因而格外谨慎,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合法合规。
参与联合抽查的多位成员证实了上述说法。“从实地抽查情况来看,各地开展的增减挂钩试点确是按照项目区管理,在立项审批、周转指标台账管理、竣工验收、保障农民权益等环节都符合相关要求。即使是进行周转指标外的土地置换,地方虽然突破了中央的文件,但所有项目都是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有关规章来操作的,所有项目都在省国土资源厅审批,手续都齐全完备。我们去检查时,相关审批文件、图、表、册一应俱全,有据可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换言之,此次“体检”的大致结论是。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状况总体可控,但已显现出一些“病灶”,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有些可能蔓延,有些则可能病变。
具体来说,“体检”中发现了哪些“病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川省都江堰市在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提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即:打破“火柴盒”,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新居,实现建筑形态多样,提高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打破“军营式”,保护川西林盘,实现建筑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夹皮沟”,统一规划修建水电气、道路、通信、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村庄布局水平。
湖北省钟祥市将增减挂钩试点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将整理复垦新增耕地集中存入村土地存贷合作社,部分继续发包给农户耕种,部分用于村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实现了规模经营、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多赢”。
山东省对增减挂钩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项核算,省政府批复的挂钩试点项目区情况及时抄送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定期对挂钩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