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整治路域环境构建生态绿廊

王国良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所)

摘要。本文对生态绿廊的概念、性质等属性进行简述,并且以滨州市路域治理为例,概括了滨州市路域治理的项目背景、设计原则,并对生态绿廊、景观植物、景观设施、节点系统等设计内容进行解析,以达到建设以滨州区域绿地为背景、绿廊及绿道网为骨架的滨州市绿化休闲体系,打造鲁北“绿城”;以生态绿廊建设为切入点,发展滨州休闲经济,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的新生活方式。

关键词:路域治理;生态景观;绿色廊道

1滨州市生态绿廊规划建设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2011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做出加快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决策。与此同时,伴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为滨州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此次路域综合治理战役主要针对全市范围内干线公路、县乡公路以及外环路两侧的路、林、水、管线进行综合治理,争取把全市境内的每条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都建成“绿色风景线”,建成一批“舒、畅、安、美”

的高标准示范通道。下大力气整治干线公路环境,对在公路两侧随意倾倒垃圾、乱堆乱放、堵塞边沟、影响排水通畅的路段进行集中整治。抓好沿线各商业网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以及沿线摆摊设点的清理、集市贸易的迁移,最大限度的促进路域经济发展。抓好涉路工程审批管理,超限运输治理,路田、路宅分家,沿线广告设置管理和其他非公路标志、沿路两侧各种堆积物的清理,以及穿越城区、村镇路段脏乱差现象的治理,达到路产路权维护完好,确保公路安全畅通。重点搞好沿线城区、乡镇和重要开发路段的规划布局,以及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管理,针对乱搭乱建、破烂不堪的建筑,坚决予以拆除,达到规划科学、建设规范,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2生态绿廊的基本属性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1],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2]。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managementinstitute,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3]。

生态绿廊具有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

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4]。

近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开发利用过度,使人类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方面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全球人类的共同理想。生态廊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命支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生态廊道是是人类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人类生活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5]。因而,通过规划建设生态绿廊来改善生活环境,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廊道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但是过于人工化的林带建设则会有悖初衷。因此,在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中要回避过于人工化的手法,推行应用近自然群落建设的模式。选择当地乡土种,应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和手法,通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超常速、低造价地建造以地带性森林类型为目标,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的植物群落[6]。近自然群落的建设理念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森林建设中已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并应用于大型片林的建设,乃至居住区的绿化中。

3滨州市路域现状分析

现状路域存在着公路两侧规划布局不合理、部分路段占道经营,穿村

镇路段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道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建设用地性质杂乱,工业、居住混杂,相互影响较大,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3.1现状建筑

沿路两侧建筑以商业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过往车辆,建筑层数较低,质量参差不齐,建筑风格杂乱,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造成整个沿路建筑景观杂乱无章。道路两侧部分建筑退红线不足或占压道路红线,存在安全隐患。范围内的工业区建筑质量较好,村居建筑质量较差。

现状沿街建筑3.2绿化水系

整体对绿化的组织定为不明确,绿化层次过于单一,绿化界面呆板,景观绿化色彩缺少变化。沿路绿化林带缺行断垄,无法形成延续的绿化界面,对国道附近缺少特色或质量较差,立面破旧的建筑,未能形成有效遮挡。胜利河水系绿化未能体现其景观特色,现有绿化苗木栽植或管理不当,造成绿化景观达不到规划效果。205国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道路绿化凌乱,缺乏对行道树的栽植及沿路绿化带的建设。

改造后效果

沿路水系3.3道路结点

现状道路基本都为城市快速道,道路交叉口皆为平交形式,主要道路交叉口景观结点处理缺乏特色,景观处理过于草率,难以成为展示城市建设的亮点。交叉口交通视距三角形的植物配置不符合规范,易造成安全隐患。

3.4街道设施

广告牌。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组织管理,影响整体形象。

电线、电箱。沿路通讯线、供电线等线路设施靠近路边,线路穿杂乱,影响城市景观,存在安全隐患。电箱色调灰暗,景观效果不佳,缺少必要遮挡。

围墙。厂房围墙设计效果较好,表面整洁。道路沿街建筑较拥挤,围墙大多采用封闭的形式,镂空率过低,阻碍视线的延伸。

卫生设施。缺少垃圾桶等环卫设施,沿路建筑垃圾任意堆放,垃圾收集点缺少。村庄垃圾随意倾倒在村周围的洼地内,缺乏垃圾倾倒点。公厕服务半径不合理,沿路公厕数量严重不足。

加油站。加油站布局过于集中在城区入口处,服务半径重叠,资源浪费,部分路段缺少加油站。

改造后效果

4路域改造实施措施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为目标定位,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力推进路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意见》为依据,坚持“沿路定位、带状开发、综合治理、组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治理并举、开发带动治理、治理推进开发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路域综合开发治理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迅速掀起路域开发治理高潮,努力形成主干道路区域大开发、大整治、大发展的新格局。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任素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绿色环境设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5]李晓文,胡满远,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报,1999,19(3):399-407;

[6]布仁仓,王宪礼,肖笃宁.黄河三角洲景观组分判定与景观破碎化分析.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21-324;

[7]田国行,张全华,苏金乐.郑州市经南三路生态廊道规划.中国园林,2003,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