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路演讲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序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小康社会”孜孜不倦的追寻。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全国上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角劲吹。第一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与中国亿万农民如此地贴近。
红塔区,云南省玉溪市的一片热土,几年来,他们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乐章。
推出片名
三农兴区路(上)
–玉溪市红塔区新农村建设纪实
红塔区地处滇中腹地,是云南省玉溪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著名的“云烟之乡”、“花灯之乡”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早在2005年,人均gdp就在云南省各县区中排名第一。
红塔区党委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在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2005年,红塔区创造性地开展了“新型文明村”创建活动,率先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探索。
-1-2005年10月,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红塔区“新型文明村”创建以及“三农”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重任当前,红塔区党委政府对上级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及时进行了学习贯彻,并组织人员分赴乡镇村组进行深入调研。
调研结论出人意料,对于红塔区来说,要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云南省率先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工业抓工业”。
搞新农村建设却要去抓工业。这个看似南辕北辙的结论让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
对此,区委主要领导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认为:对于红塔区这样一个精致农业、高效农业在全省已是首屈一指的县区来说,单纯靠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年代已经过去。当前的红塔区,已经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二元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只有“跳出工业抓工业”,才能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2-红塔区委领导的底气来自对区情的深刻认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那一场春天般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红塔区的许多农民群众放下手中的锄头,在滇中大地上悄然掀起了一场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奠定了红塔区区属工业的基础,还使全区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农村集镇向小城镇甚至中心城市有机组成部分的转变。
2002年以来,面对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等诸多机遇与挑战,红塔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顺势而谋,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通过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为全区工业发展打造强劲引擎。红塔区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然而,具体分析红塔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后发现,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5.1亿元,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而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则占到了全区劳动力的5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
要突破这个瓶颈,促使农业就业人口下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必须树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的战略思想。
-3-一个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又切合红塔区实际的思路形成了,这就是: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在工业化上动脑筋,在城镇化上作文章,在产业化上下功夫,用“三化”来解决“三农”问题。
按照这一思路,2006年,红塔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做出庄严承诺: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低于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同时,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确定15个试点村进行创建,力争5年使所有行政村都有一个试点村,从而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从那时候开始,红塔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确立了红塔区新农村建设“六句话”的目标,按照“领导联系、部门挂钩、项目整合、试点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落实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效。
每周一至周五的清晨,在红塔区的很多村社里,人们都能够看到这样一种颇为独特的景象——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里,数万农民从鸡犬之声相闻的农舍中不断涌现出来,分赴各自的企业去上班。
-4-这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背米口袋的产业工人”。在如今的红塔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已超过10万人,半数以上的农民已成功转移到了
二、三产业。
这里是被誉为”中国西部小康之星”的大营街居委会,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有着5146人的农村居委会里,目前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仅仅只剩下7个人,为此,该村被人戏称为“七把锄头搞农业”。
这样的情景不但在云南省,甚至整个西部地区农村里都十分罕见。红塔区在农村工业化和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已得到社会各界以及省内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认为红塔区的乡村工业集群“为云南提供了一份产业集群的样本”。
这个革命性的变化正得益于红塔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抓好支柱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和动力,充分发挥其在拉动经济、转移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巩固提升两烟配套、建筑建材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先后引进昆钢百万吨钢铁、百万头生猪屠宰、千吨高档水松纸配套等项目,打破了烟草产业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以矿冶钢铁、两烟配套、建筑建材等三大产业为架构,机械机电、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为补充的产业群体。2006年以来,
-5-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位居全省工业十强县区第二名。
与此同时,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目前,全区产业化经营的种植业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5%,农业商品率达83.1%,农业产业化经营化水平显著提高;玉溪亚太国际汽车城、春和百信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高规格,专业化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万村千乡”乡镇店覆盖率达100%,村级店覆盖率达83%;以农家乐为龙头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红塔区委区政府正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领导,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和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入手,以深化农村改革关键领域为突破,促进农民增收重点环节为着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农业基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推动红塔区新农村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1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红塔区各族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正朝着率先建成生态宜居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发奋努力、阔步前进。古老的“三乡”大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良好、城乡协调、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壮丽画卷正在滇中大地全面展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