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风险点归总与分析
质量是国家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过程中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工作的核心内容,如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是国家审计较长时期内必须不断研究和完善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控制审计质量的前提是提前找准审计风险点,在审计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点,针对此类风险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将审计质量控制前置,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对国家审计项目具备的共通点的分析,存在以下7个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并找出风险存在隐患,供审计时参考。
风险点一: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一)主要内容。
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审计重点应符合审计工作方案要求,确定的审计方法、方式等应当科学、合理、可操作。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经审核同意后可作适当调整。
(二)风险点。
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调整过程中,因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确定不当,造成重大问题应当被审计而未审计。
风险点二:收集审计证据
(一)主要内容。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按照有关规定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编制取证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应具备真实性、适当性和充分性。
(二)风险点。
事实认定不清楚,审计证据不充分、不适当,与事实或实际数据不符,缺乏说服力或所取得的证据不能直接或间接支撑审计结论。
风险点三:确定交换意见内容
(一)主要内容。
现场审计结束前,审计组(小组)根据审计情况和发现问题编写审计报告(交换意见稿),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审计情况,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
(二)风险点。
审计报告(交换意见稿)反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数据有误;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未予报告或者未如实报告;审计报告问题定性不准确,引用不恰当等。
风险点四:出具审计决定书或移送处理书
(一)主要内容。
审计组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针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直接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代拟审计决定书;不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提出移送处理意见,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二)风险点。
审计查证的问题与事实不符,数据有误,作出的审计决定不适当,法律依据不充分或移送部门不恰当等。
风险点五:出具审计报告
(一)主要内容。
审计组针对被审计单位在关于对征求意见的回复意见中所提出的有异议的问题进行核实,对其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予以研究,确定正式审计报告内容,代拟出具审计报告。
(二)风险点。
审计报告中审计评价缺乏证据支撑,所反映问题定性不准确,引用法规不恰当,提出审计建议不恰当或对交换意见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的采纳情况缺乏合理性等。
风险点六:督促整改落实
(一)主要内容。
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组发出的通报、征求意见内容或审计报告后,对证据确凿、无争议的问题是否采纳审计组提出的建议,是否采取措施落实整改,对有重大危害的问题是否立即纠正消除隐患等。
(二)风险点。
对审计发现问题经向被审计单位通报或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未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而审计组也未对其进行跟踪,导致问题不能消除、危害进一步扩大等情况发生,与跟踪审计的初衷相违背。
风险点七:归集审计档案
(一)主要内容。
审计项目终结后,审计组立卷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经复核合格后交由办公室封存保管。
(二)风险点。
审计取证、底稿等文字材料不齐全、不规范,或与反映事实不一致;其他立项类、结论类、备查类等文书不齐全,不规范。(来源:中国会计网)
财政审计科
第二篇: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控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继续教育专用资料
第四讲
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控制
主讲人李晓慧
【师资简介】
李晓慧,河南南召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担任财政部审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亚洲风险与危机协会注册风险管理师中方认证专家、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工作。
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财会通讯》、《上海会计》、《中国财经报》和《中国证券报》等上发表近百篇专业论文,近年来主要的论著有《现代审计精要》(1999年)、《审计实验室——审计实务个案分析》(2000年)、《审计实验室——主要会计事项的相关法规及其审计案例》(2002年)、《实用审计英语》(2002年)、《审计实验室3——风险审计的技术和方法》(2003年)、《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个案》(2003年)、《审计实验室4——其他鉴证业务的风险控制》(2004年)、《会计与资本市场案例研究》(2006年)、《审计学:实务与案例》(2008年),等。
知识产权与版权作者所有-0-谢绝以任何形式传播
第三篇。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控制调研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对接受的审计项目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未能发现重大错弊或出具的审计结论失误,从而产生不良后果,这就是内部审计风险。广义的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内部审计职业界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内部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
人员能力所限,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活动自始自终存在着审计风险并且具有潜在性。每个审计项目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根据当前执法环境和法律背景的变化以及审计质量现状,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企业的内部审计,都必须面对审计风险,必须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但就实际而言,目前还普遍存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内部审计无所谓“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视审计风险的存在,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呢。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源上了解审计风险的产生,才能寻求措施有效去防范和控制风险。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由于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一是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为单一,业务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相关知识比较缺乏,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也很难写出有力度的审计报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欠缺。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风险意识淡薄,常常因操作行为不当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产生。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使命感,甚至出现内部审计“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所有这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2、内审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内审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目前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未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这些显然会带来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系数。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企事业单位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审计人员工作范围局限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单位终考核评比及竞争上岗方面普遍实行民主测评,内审人员的“前途命运”往往又与被审计对象息息相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难免有所“顾忌”,放不开手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使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4、审计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健全性。
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对审计人员的考核约束机制,执行效果如何,都关系到内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如果审计单位缺乏这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就不能对审计过程和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失去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和监督,使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进而带来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针对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影响因素,应采取以下防范和控制措施:
1、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后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及时掌握审计新技能、新方法,提高查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审计协调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新形势的需要,从业务技能上防范审计风险。再次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2、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一是使用以
第四篇:审计质量控制关键十点审计质量控制关键十点
管理就是监控,不论在集团公司的管理上,还是在内部审计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都必然要对常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控制,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要控制好一个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审计质量,应重点掌控审计实施过程的关键十点:
第一点、审计负责人要做好表率作用。这是各项关键点的前提条件。古人云:己身不正,虽令不行,项目负责人在掌握实施时间进度、监督组员的工作进程、监督与协调各方面关系等,要树立起严慎、进取、积极的态度,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做好表率作用,才能更好地领导组员做好审计项目工作。
第二点、审计方案要详尽。对于审计方案中的审计程序一定要详细,考虑周全,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有的放矢地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要重点突出,内容要详细,组织分工要明确、合理。每个审计程序必须与对应的目标的相符,且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审计人员在操作时能快速查找相关的资料,实施相关的审计步骤,这是做好审计项目管理的先决要求。
第三点、审计工作要量化。在每个审计项目进点前,各组员都要整理列出工作内容清单或相关表格,包括抽查核对的数量、询问了解的相关人员,及主要内容等,做好进点前的充分准备,这也是考核工作的内容,同时是方便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内容及审计进度审核及监督。
第四点、审计过程要监督。此点为全程审计项目监控中的重点,审计实施步骤是否到位是检验一个审计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尺。在现场实施审计时,主要检查是否按审计程序进行了必要程序,如盘点、核对等;是否从被审单位总体上分析,收集信息是否齐全;取证手续是否充分与严谨,是否齐全、是否签字盖章完备。特别是对确定为问题的审计证据更要如此,审计认定的事实在审计证据上一定要表述清楚。而且所有审计证据都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防止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与被审单位有意见的分歧。明确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全部责任,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出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
第五点、事件描述在全面。对于发现违纪违规的事情,描述一定要充分、清楚。特别对于确定为违法的事件,审计报告中用来证明审计定性的事实描述更是要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经过、原因等来龙去脉一定要了解并交代清楚。要紧紧围绕定性的标题展开叙述,用清楚的事实来佐证定性。
第六点、引用依据要精准。要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后确定问题的性质,对于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公司制度等,一定在标出引用的依据,并精准到章节及条款,以增加报告的说服力及严肃性。常用的相关的法规法律,如会计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如我博客上整理的《审计报告主要引用法律条款》;还有公司制定的有关制度及董事会的决议等等。
第七点、事件评价要恰当。审计评价关。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一定要恰当。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把握两条:一要评得准。首先,审计评价中评价的事项一定是审计过的事项,未审计的事项不能去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更不能去评价。审计评价必须与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和情况结合起来,如果评价审计报告中未提及的问题,在取证材料中一定要有相关证明材料。其次,审计评价中的用词一定要准确,要仔细推敲。二要评得稳。审计评价一定要稳妥,如果要用被审计对象的材料,一定要经核实,做好取舍工作,未经核实或经核实有出入的数字,在审计评价中千万不要反映。
第八点、措施建议要可行。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内审人员一般都要对事件的经过、发展、原因了解比较清楚。经过充分的分析比较后,为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出建议措施方案,建议方案要有详细步骤及流程,主要考虑有成本分析及可操作性。
第九点。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审计复核是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的关键。首先,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要进行复核,如果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中存在问题,项目负责人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其次,要严格履行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对审计程序是否合规、审计定性是否准确、事实表述是否清楚、引(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内容的复核一定要到位,如存在问题一定要及时纠正。
第十点、报告的签发及归档。对审计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审计档案是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是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应当妥善管理和保管。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第五篇:审计质量控制
(一)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是cpa审计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审计产品的直接提供者,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对于审计质量负有重大的责任。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该成为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点工作,重中之重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审计人员把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思维能力。
四、提高素质,强化管理,实行全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搞好审计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强化审计机关全员质量控制的理念,审计机关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审计质量,人人都要为审计质量把关,这一点对审计业务人员都可理解,但实际上审计法规复核人员、审计监督管理人员、打字文印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实际也直接或间接形成审计质量。
《审计准则》中明确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并且对审计机关在任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审计业务相匹配的职业胜任能力。这些规定对确保提升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作风,经过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
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执业技术水平。执业质量与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现在会计造假的水平越来越高,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你没有好的’‘金钢钻”是做不好“瓷器活”的。没有过硬的本领、难以发现假账,即使发现了也可能会把错的当成对的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必须把提高员工的执业技能作为一项大事抓实抓好,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提高业务技能,开展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必须从思想根源,加强诚信教育,防止审计失败,这提高审计质量的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社区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展览,一方面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项目经理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内部审计,加强诚信教育。
2.对审计过程的控制。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对质量控制而言,在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阶段,事前和事中的指导和监督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在审计完成阶段,由事务所高层负责人进行最终复核是把住审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必须重视审计计划的编制,并保证按计划实施审计工作。同时建立三级复核制度,事务所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具体项目工作底稿逐级审查复核并签发审计报告,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难免有错误的判断,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减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要保证审计质量,首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分析水平,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
议,充分体现审计成果,提升审计质量。
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首先要保证业务流程质量控制要到位。其中,在业务承接阶段,控制的重点是充分评价客户风险,将不良风险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在审计计划阶段,控制的重点是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选派熟悉客户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流程且与客户无利害关系的审计小组成员执行审计项目,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要针对具体的会计报表项目,确定有效的实质性程序及其执行的范围和具体时间,以搜集充分的、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编制完整、清晰的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测试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控制的重点是根据审计程序执行的充分性和被审计单位未调整事项的重要性等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并撰写审计报告。此外,要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事务所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保证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