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全省旅游业正处于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推进“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中的引擎作用,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全面开放,构建和谐社会,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北旅游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强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全省旅游业呈政府主导,上下联动,两圈并进,双轮驱动,全面创建,多元拓展,投资提速,产业提升的良好格局,旅游业也迎来了大发展、大提高、大跨越的黄金时期。

1、经济大发展带动旅游消费大提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旅游走向大众化、普遍化,成为生活要素之一;突破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迅速增强,出游成为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目前我省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高速运转的经济车轮带动湖北旅游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初步预计,“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为13.8%,人均生产总值从1376美元增加到3654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3.2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56年的投资总额还多1.2万亿元,年均增长29%左右。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拉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从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均保持逐年增长,近两年增速明显加快。2000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为5478万人次和270亿元,2009年达到15065万人次和97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5和3.59倍。2000年全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为45万人次和1.5亿美元,2009年达到133万人次和5.1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96倍和3.50倍。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7.83%,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产业门类。经过多年稳定发展特别是近年的提速,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新高1004.48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比2008年增长35%,增幅居全国前列,国内旅游增幅居中部第一。湖北旅游业正进入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2、交通大跨越带动旅游格局大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大投资、大发展、大跨越的时期,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由2005年的全国第10位,跃居目前的第6位,已经赶上或接近部分沿海发达省份。以2009年底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目前以武汉为中心,至长沙、南昌、合肥的中部2小时快速交通圈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辐射国内东南西北的4小时交通圈正在加快形成。新的交通格局,实现了鄂湘粤三省的“同城效应”,密切了湖北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带来了大量的省外旅游客流。交通发展的大跨越将湖北旅游业带进一个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湖北变成了全国的旅游热土。一是湖北逐渐成为鄂湘粤旅游大通道的一部分。“高铁一线牵,湖广一家亲”,以资源整合、产品组合、客源互动为基础的三省旅游一体化被推上前台,湖北开始融入新的旅游大格局之中,发展旅游商机无限。二是湖北作为整体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高铁运营,加上我省近年相继建成开放的一批高水准旅游景区,为乘高铁抵汉的旅游者疏散到武汉城市旅游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整体上看,湖北正在成为一个大的旅游目的地。三是武汉旅游目的地地位逐步呈现,集散地地位进一步强化。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具有很强的旅游集散和辐射功能。长期以来,武汉是旅游客源输出地和过境地,高铁开通使这一状况得以改变。武汉成为广东、湖南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与此同时,武汉作为湖北省最大的交通枢纽和最发达的旅游城市,对周边城市乃至西部的宜昌、襄阳、十堰等都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其旅游集散地地位进一步强化。

3、资源大整合带动旅游环境大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复合功能的日益显现,政府主导发展旅游在全省上下达成共识,多重合力掀起湖北旅游发展热潮。旅游业发展合力进一步强化。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华中旅游博览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座谈会和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办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纷纷把发展旅游业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力推旅游工作。全省各地普遍强化发展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竞相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两圈并进的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武汉市的旅游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2009年,武汉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426.89万人次,占全省40%以上,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8.65亿元,占全省50%以上。武汉城市圈旅游业一体化呈加快态势,以温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大别山为主体的红色旅游、以都市风光为主体的休闲旅游等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圈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以十二项重点工程和十大核心景区为重点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鄂西地区签署了八市州旅游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旅游经济联合体。旅游开发投资实现规模化。近年来全省旅游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势头,2009年引进旅游项目和投资额度都超过同期,过亿元的项目达177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与此同时,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神武生态旅游公路即将建成,神农架机场、长达420公里的大别山旅游公路等都在快速建设之中。旅游产业各要素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围绕实施“1211”工程(用三年时间创建10个旅游强县、20个旅游名镇、100个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农家乐),全面推进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星级农家乐等五位一体的创建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开展城市创优、旅行社创强、饭店创星、景区创a、厕所创星、导游创佳的“六创”活动,旅游整体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已经形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的旅游服务体系,餐饮部门初步形成了包括各种风味、各种菜系、各种档次的餐饮服务体系。2009年全省旅行社达到886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达到25家,全省星级饭店达到602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5家,长江星级游船18条。全省a级景区189家,与2006年的99家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5a级2家,4a级57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店有66家,全省取得导游资格人员15767人,上岗导游10500人。

二、湖北旅游发展瓶颈亟待破解

湖北是旅游大省,但还不是旅游强省,全省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当前,全国特别是周边省份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很猛,对我省旅游业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从省内发展情况看,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突出表现在:一是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优质资源有待深度开发。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众多管理部门,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旅游发展涉及的审批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又分属不同部门,行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及协调,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严重制约。二是旅游形象不鲜明,强势品牌有待精心打造。长期以来,我省旅游形象缺乏准确定位,游客对湖北旅游形象的认知比较模糊。我省虽然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知名旅游资源品牌,但从全省的整体旅游形象、旅游市场规模、接待条件、旅游收益等来看,与国内同类知名品牌在富有度、知晓度、效益度、扩展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这个角度看,我省旅游还没有形成强势品牌。三是旅游产业链不长,产业综合效益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业总体上处于观光型阶段,以门票经济为主,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整合不到位,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之间产业联系还很脆弱。四是旅游市场主体发展不足,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有待培育。全省旅游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大资本、大运作,没有形成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小、散、弱”特征比较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旅游营销能力不足,高水平营销策划有待加强。形象塑造已成为当今旅游竞争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总体上看,我省旅游营销策划相对不足,旅游营销的渠道有限,营销宣传整合度较低,整体旅游营销和信息化营销更是薄弱环节。六是区域内旅游交通不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我省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省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的鄂西地区仍然存在交通连通度、便捷度、舒适度差的问题。交通集散能力不强,通而不畅,畅而不速,仍是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运营后,旅游者入鄂十分快捷,但省内配套的交通营运跟不上,无法有效满足小长假等短时段、快节奏高峰出游人群的旅游需求。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住宿、餐饮、娱乐和综合服务设施都有更高的要求,与游客日益提高的旅游服务综合能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

三、着力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面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省新时期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全省旅游业要在把握趋势中奋发有为,在真抓实干中急起直追,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跨越发展,把旅游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先的位置,贯穿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转型和质量提升,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激发动力与注入活力相结合,科学开发与永续发展相结合,产业联动与区域合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湖北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1、科学制订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围绕湖北旅游的主题形象和特色,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形成品牌,构建湖北特色的核心旅游产品体系。在空间布局上,着力强化武汉市的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更好地支撑和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旅游圈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之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区。整合武汉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建设,形成以滨江滨湖风光、都市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鄂西生态旅游圈整合“一江两山”生态文化国际旅游区、清江土家民俗风情旅游区和荆襄三国文化、楚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形成以峡谷风光、民俗风情、三国文化、楚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继续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1211”创建工程,充分发挥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省旅游梯次推进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商贸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城市特色旅游街区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每年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打造一到两项影响力大、参与范围广的年度宣传促销活动。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旅游产业水平。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化、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协调发展。一要创新旅游新业态,增强旅游产业生命力。要以现代理念为先导,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坚持在改造中提升传统业态,在创造中催生新兴业态,使旅游产业体系枝繁叶茂,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拓展空间和优势。韩国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开发了流行音乐观光、影视观光,利用重大体育赛事的号召力开发了体育观光,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值得学习借鉴。利用湖北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山水资源,着力培育会展旅游,以会展带动旅游消费功能的提升,积极策划、引进或合作承办大型会展活动。二要集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带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要以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为方向,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让美景连线成片、让企业牵手抱团,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要把武汉市和“一江两山”打造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要延伸产业链,提升旅游综合增值力。拉长产业链条是旅游业做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附加值,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大繁荣。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在整体旅游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鼓励开发建设旅游商品专业大市场,支持旅游商品产业化经营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旅游信息平台,重点加强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旅游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做到旅游信息都可一览无遗,旅游交易皆能一键搞定。四要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提升旅游的感染力。旅游与文化结合,才能把旅游的“亮点”、“卖点”突出出来。要加快湖北老庄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鄂西少数民族文化和水利开发史的挖掘,着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味,重点建设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工程,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湖北风土人情、展示湖北山水风光的优秀艺术作品,使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要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响湖北湖北红色旅游和首义旅游品牌。

3、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加强交通、景区、宾馆、娱乐、购物、接待等旅游重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前后衔接、上下呼应、左右联动的一体化服务网络,让游客享受高效、便利、快捷的服务。按照互联互通、方便快捷的原则,构建以航空、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景区专用公路为补充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进一步发挥武汉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开武汉至省内各重要旅游城市的客运专列。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重要旅游码头,形成若干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转移,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旅游项目。积极适应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在武汉火车站建设一座集游客咨询、旅游餐饮、旅游购物、车辆调度于一体的大型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化解高档饭店接待能力供需矛盾,从项目规划审批等方面着手,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档旅游饭店建设。

4、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旅游市场主体一是要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增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要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管理的旅游景区,抓紧研究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三是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推动合资合作发展经营,努力形成互为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四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旅游发展主体

第二篇。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1、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近年来,我省旅游业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取得了明显成绩。我省应努力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一)打造旅游精品,夯实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

要强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线路和城镇,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开发旅游市场,拓展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空间

要以品牌景区塑造为突破口,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提升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美誉度,把我省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着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强化市场营销、加强区域合作。

(三)加强旅游管理,营造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环境

坚持依法治旅,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营造让游客感到安全、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着力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四)要强化四个支撑,为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必须强化基础设施、政策、企业、人才四大支撑,改善发展环境,创造人利条件,保障跨越发展。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发展政策、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壮大旅游人才队伍。

(五)推进云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

(1)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全面部署和安排。

①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一条主线,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形成新起点、新思路、新格局,实现新目标。

②目标要求。把我省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旅游业。③工作要求。要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人性化、旅游管理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要求,用高的起点、宽的胸怀、新的谋划、

大的项目,打造云南大旅游。

④领导工作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落实旅游发展各项政策,真正把旅游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高度重视抓好旅游项目建设

产业发展需要项目支撑,全省各地要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①突出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②提升项目谋划和建设水平③加大开放合作力度④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

(3)高度重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升旅游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选择。①发展度假酒店②开发温泉旅游③开发以高尔夫球为引领的高端旅游产品④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理念,建设管理好国家公园试点项目,推进一批生态旅游区建设。

(4)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我省既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商品资源优势,又有巨大的市场潜在空间。要加大力度搞好旅游商品开发和营销,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①加大扶持力度②突出开发重点③建设开发基地④发展特色购物商店

(5)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①积极推进与南亚国家的合作②巩固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③更加重视与西亚国家的旅游合作

(6)高度重视落实好我省与国土资源部签署的合作协议

(7)高度重视编制“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谋划好“十二五”对云南旅游业发展非常关键。要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好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要确立发展目标二要突出提质增效这个核心三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布局

抓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云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全省各级党委、政

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努力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云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打造精品,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强化保障,推进旅游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

(一)必须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的战略,以便更好地凝聚起各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积极性

(二)必须继续坚持产业扩张战略,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覆盖面

(三)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增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四)以新的理念谋划旅游业发展,将旅游资源转换成旅游经济

(1)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游客的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突出旅游开发富民。在利益分配上,做到政府、业主、当地群众共享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旅游规划上,要考虑当地群众的就业致富门路和方便群众的相关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要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的素质和能力。

(3)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融入市场,创新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经营机制。

(4)倡导求真务实。要开拓进取、加快推进,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要培育增长点、形成新亮点,又要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高标准、高起点,又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量力而行;要追求旅游业快速发展,又要注重旅游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要借鉴推广面上的经验,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5)做到合力推进,形成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强大合力。

(五)必须把发展旅游业更好地融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

(六)必须发挥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大云南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第三篇:实现融合发展,释放旅游产业功能,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实现融合发展,释放旅游产业功能,推动旅游强省建设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大概念解读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产业组织创新。融合就是一种生产力,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1、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内部或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业态。

旅游产业的内部融合是指旅游产业内部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旅游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旅游产业内部融合的重要推动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指旅游产业六要素各自的优化发展,更主要的是这六大要素之间的重组融合。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主要是指旅游产业与

一、二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进行融合,并且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旅游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融合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像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农业、工业等都可以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文化旅游、景观房产、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一些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2、对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多角度的认识

过去一直讲发展旅游业,但是对于旅游业的“业”究竟是什么“业”没有做过多的思考。产业也罢,事业也罢,都是“业”。但是同样一个“产业融合”,强调的内容不同,发展的思路也就不同。

从旅游业发展的历程看,从事业到产业,再到事业与产业并重是对旅游产业融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体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融合是旅游产业释放产业功能的重要路径

3、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

(一)引导和鼓励旅游消费的多元化,以需求的变动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推进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的统整合,打造区域旅游大品牌,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加强省内旅游合作。积极开展跨越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联合促销。白洋淀、驼梁、北虎当、空中草原等跨行政区域景区,今年要在资源整合方面迈出重要步伐。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要合力打造红色旅游黄金走廊。

大力推进以环京津、环渤海为重点的旅游区域合作。京津两市是我国最成熟的旅游集散地和客源输出地,也是我省最重要的省外客源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最近,我省与京津达成协议:一是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和宣传册;二是联合开展海内外市场促销;三是将环北京1.5小时车程内的河北省100家标准酒店(2万个床位)列入北京奥运接待体系,把河北旅游线路纳入奥运旅游推广计划;四是今年8月将在我省廊坊召开京津冀――港澳台(3+3)合作大会。要认真做好工作,务求取得实际效果。同时,围绕红色旅游,加强与山西、河南、陕西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