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15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首次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武威市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文化厅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开发,繁荣文化旅游市场,使全市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逐步进入培育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已形成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物复仿制(工艺美术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动漫游戏等9个产业体系。截止2009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文化文物机构1048个,其中:艺术表演机构3个,群艺馆、文化馆5个,图书馆4个,乡镇文化站94个,街道文化站7个,村级文化室79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3个,业余文化队伍102个文化管理机构6个,文化稽查队5个,博物馆9个,文物考古所1个,从业人员4177人;拥有文化经营单位564个,其中:娱乐场所5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8家,电子游艺娱乐场所1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42家,书店及书报刊零售摊点125家,印刷企业75家,打字复印店82家,文化经营单位从业

人员达2339人。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28亿元,年增加值7000多万元,营业盈余30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近1000万元。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一)区位优势明显。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位居我国大陆中心地区,处于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的重要门户,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拥有西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武威南火车站和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道路交通四通八达,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理优势。

(二)文化底蕴深厚。武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是五凉古都和西夏陪都,保留了大量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拥有馆藏文物47436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国家一级文物183件。以铜奔马、医药简、礼仪简、木雕、墓志石刻为代表的汉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缘塔、木板画、金碗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凉造新泉、西夏银币为代表的货币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陆画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它们不仅作为历史遗产显示出珍贵的文化价值,而且作为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

(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汉墓,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有中国石窟之祖——天梯山石窟,有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的鸠2

摩罗什讲经之地罗什寺塔,有“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有风光秀丽的天祝小三峡,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有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保护沙生植物的沙漠公园等。

(四)城市综合实力增强。撤地设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置逐年上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文艺创作不断加强,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文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挖掘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三、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增加投入,确保了全市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市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市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武威市文化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从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体制创新、行政审批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还将武威市博物馆、武威市大剧院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的10件大事之一,并确定一名市上领导主抓,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针对我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薄弱、启动乏力的现状,“十3

一五”以来,我局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建设文化设施和振兴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文物事业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达4亿多元。一是城市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2亿多元,开发新建了明清一条街、凉古公路、文庙广场、南入市口广场、天祝天堂寺广场、华藏寺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二是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明显加快。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雷台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凉州植物园、古浪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天祝药王泉景区、天祝石门沟景区等提升改造建设,招商引资7400多万元新建了天乙生态园、沙漠旋风越野基地。三是文物保护项目工作卓有成效。先后实施了文庙保护修缮、消防系统建设,白塔寺遗址文物保护维修,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抢修保护、总规编制、安防、消防系统建设,瑞安堡规划编制、保护修缮,大云寺古建筑恢复修缮、鸠摩罗什寺保护维修、西夏博物馆展览提升、下双大庙保护维修等文物保护项目,新建了凉州会谈纪念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天梯山石窟文物陈列馆,其中:西夏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和凉州会谈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先后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5个,省级保护名录项目16个。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先后投资2800多万元,完成了市书画院综合大楼主体建设工程,实施了6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3个县区图书馆、870个行政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600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

(三)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宣传推介力度逐步加大一是市上连续举办了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特别是围绕历届节会主题组织编排了大型广场文艺表演活动,如第一届开幕式《天马颂》、第二届开幕式《乡企颂》、第

三、四届专场文艺4

晚会《天马的故乡》、第五届大型文艺演出《阳光·人与自然和谐》、第六届开幕式文艺表演《和谐赋》,第七届文艺团体表演《西凉乐》,都是在充分挖掘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武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立足武威,面向全国,从不同角度展示、宣传、推介了武威的整体形象,打造了武威品牌文化。同时在节会期间,还先后策划、组织举办了“魅力武酒·月圆凉州”大型中秋赏月文艺晚会,天祝“三峡”民族风情节、古浪丝路明珠旅游节、民勤苏武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成功打造了大型新编历史剧《暮色西凉》、大型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情景剧《凉州会盟》和电影《月圆凉州》等,节会期间参加演职人员5万多人次,观众达120多万人次。二是组织举办了武威市第

一、第二届文化产品博览会,共展出代表我市特色的文物复仿制品、民间工艺品、出版物、沙雕、布艺、编织、书画作品等22个系列250个品种近4000件文化产品,开发和推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有一定市场潜力的本土文化产品三是积极参加了全省连续四届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重点推介了我市23个重点文化项目,展销文化产品六大系列160多个品种,发放武威市招商引资项目册20000多份,销售铜奔马、铜牦牛、牛角产品、碑刻拓片、铜奔马底座等文化产品2500多件,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有力地推介了我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提升了武威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是在雷台公园、西郊公园、莲花山、海藏寺等景区成功策划组织了元宵黄河灯会、梨花风筝节以及莲花山、海藏寺庙会、天祝赛马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前来观花赏灯、参与活动的城乡居民达3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一是出版物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武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把出版5

物市场建设和繁荣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加强出版物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出版物为主要内容,布局基本合理、品种齐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品位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印刷复制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印刷复制企业依托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引进高新印刷设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优化印刷产品质量,行业整体规模和行业水准都已达到一定高度,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尤其是2009年,通过多次专项行动,全市印刷复制企业管理工作明显加强,印刷业市场秩序得到规范,多项指标均好于往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均呈现逆势上扬的势头。全市印刷复制企业资产总额达4887.11万元、工业总产值3622.91万元、销售收入3488.47万元、利润176.27万元,上缴税金114.53万元、用纸量3705.16吨,分别比上年增加6.5%、11.12%、15.46%、4%和16.64%。三是娱乐业规模逐步壮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娱乐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强,为此,我们加强娱乐行业的规范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娱乐场所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大力实施歌舞娱乐场所“阳光工程”,积极倡导娱乐场所阳光管理、阳光经营、阳光服务、阳光消费,引导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推进娱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了娱乐场所的大众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电子游艺娱乐业发展更为迅猛,2009年5月,自全省电子游艺场所重新开放以来,尽管准入门槛很高,但我市投资电子游艺娱乐业热潮不减,截至目前,共有14家电子游艺娱乐场所在我市投资兴建,投资总额达3100多万元,上缴税金200多万元。四是网络文化市场稳步推进。近年来,我们坚持“整治、规范、引导、培育”的工作思路,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严格审批、优6

化结构、规范发展”的原则,坚决清理整治网上低俗内容,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改造和提升现有网吧,引导其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使我市网络文化市场所得到规范和提升,全市网吧行业总投资4200多万元,年均收入2472万元,年上缴税金340万元。一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如深蓝网吧、富豪极速网吧先后落户武威,深蓝网吧被评为2008年全国优秀网络文化企业。五是动漫游戏产业逐步兴起。2006年,我们成功引进千乡万才公司在古浪县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全市第一座动漫馆,为我市引入了第一批动漫人才。该公司总部为位于北京的明日科技公司。近年来,明日科技公司与南京合谷科技公司联手打造了《快乐星猫》、《星猫历险记》、《星猫文化动漫》等九大动画系列,32部动画dvd,年产量约10000分钟,目前已申请立项制作的动画约20000分钟,已取得发行许可证并发行的动画约10000多分钟。此外,该公司杭州分公司玄机公司还开发制作了中国第一部3d武侠动画片《秦时明月》,该动漫作品囊括了2007年以来国内近30个奖项,被翻译成7种语言,发行至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9年8月,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已在全国500多家省市电视台合作播出。同时,围绕动漫影视作品该公司还开发了星猫手工坊、星猫成长乐园、星达丘快乐学习、蹦蹦跳系列、亲子童话系列、烤猫系列、快乐星猫系列、淘气星猫系列、星猫历险记系列、功夫星猫系列文具、挂饰、头饰等多种文化产品,开发了动画流媒体、短篇、中篇、长篇、手机动画五大类别,动画累计近2000集,总长度超过4000分钟,还有手机增值服务、flash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工艺品纪念品市场。六是文物复仿制(工艺美术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文物复仿制及工艺美术品生产销售单位33家,经营网点25家,已开发出以“马踏7

飞燕”为代表文物复仿制品系列,以牛角梳为代表的白牦牛工艺品系列,以西夏碑拓片、活字印刷为代表的西夏文化系列,以馆藏名人字画拓片为代表的文物复仿制系列,以文庙匾额复仿制为代表的中华名匾系列,以历史文化丛书为代表的文化出版物系列,以金奔马为代表的金银玉石摆、挂件系列、以金瓜银豆为现代工艺品系列,以苏武牧羊为代表的沙雕工艺品系列,以根雕、剪纸、刺绣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系列等十大系列千余种商品。在2008年西安举办的全国第四届西部文博会上,我市荣获优秀展示奖、组织奖等3个奖项,其中:“铜车马阵”获优秀产品一等奖。在2009年浙江义乌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及全国旅游商品评选大赛上,我市选送的“马踏飞燕”及“铜车马阵”文物复仿制品喜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七是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相得益彰。将市直专业剧团的文化资源与开发文庙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排演出了《祭孔乐舞》,开展了具有武威特色的祭孔文化活动。2005年,武威文庙作为被中央电视台确定的国内西北地区唯一的祭孔直播点,参加了“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祭孔活动——大型仿古祭孔祀典暨六艺乐舞表演。其它各大新闻媒体也相继报道了此次活动。《祭孔乐舞》的推出,为文庙营造了浓厚的儒教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庙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五)改革管理体制,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稳妥推进一是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合署办公,将雷台公园、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整体划转到新成立的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管理二是理顺了机关科室和职能。成立了市文化旅游执法支队,统一文化旅游行政执法主体,有力地提高了文化旅游市场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三是组建了天马旅游集团。经市政府批准,将雷台、文庙、天马宾馆、甘肃武威国际旅行社等单位的经营性资产,8

组建为武威市天马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相对于“文化大市”的称号来讲,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经营分散、层次较低、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骨干企业,没有推出品牌产品。二是文化产业经营理念落后,科技含量少,经济效益差三是文化产业市场投向盲目,宏观调控力差,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不强、风险意识不够,缺乏创新精神四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其潜力、优势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后劲不足六是文化产业的管理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手段

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规划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旅游大市,推进全市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为主线,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创作精品和繁荣市场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武威文化旅游品牌产品,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全面实施文化创新,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优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武威“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措施

1.加快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和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上关于文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趋向,重点抓好武威市博物馆、大剧院、书画院、图书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等全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庙、天梯山、白塔寺等古建筑物和景区的进一步保护、维修、恢复、开发,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打造品牌产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做好全市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创意设计、印刷复制、文物复仿制、民间艺术品、艺术培训、网络游戏、电影、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产品,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3.培育和发挥骨干文化企业带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引导、调控作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大项目落户武威;二是积极构建本地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大力扶持全市较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通过联营、重组等方式,整合发展资源,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4.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域和名族特色的产业群,逐步建设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积极借鉴外地城市对特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等开发运作的成功经验,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区域化聚集,促进各种资源10

合理配置和产业链建设。发展建设全市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突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集群发展,努力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

5.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是从武威实际出发,制定武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准确定位武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打品牌,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二是设立武威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以对重点文化产品和重点文化企业的扶持、奖励,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项目,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战略;四是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投融资优惠政策。落实好减免文化企业的税收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6.加快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人才培训服务平台,落实人才工作优惠政策,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人次的培养和引进,真正培养出一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文化产业队伍,为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六、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加大对我市博物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扶持力度。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我市至今还没有一处国家标准的博物馆,没有一处适合大型文艺表演的影剧院,这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形象极不相符,为此,建议省文化厅对武威市博物馆、大剧院等新建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由于财政困难、投入不11

足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文化产业一直处于小、弱、散的发展状况,大量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具有集群效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议省上对我市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罗什寺景区、沙漠旅游开发、文物复仿制的深度开发、景区演艺场所建设等在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对武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我市千乡万才公司在动漫游戏开发上具有一批国内一流的专业人才,其开发的动漫系列节目在中央、各省市电视台广泛播出,创造的动漫人物家喻户晓,建议省文化厅对我市动漫游戏产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倾斜,使之尽快发挥其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为我省开发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动漫影视作品,提高我省在全国动漫产业的地位。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当前,我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此,建议省上出台积极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积极借助省内外大专院校师资优势,针对文化旅游市场营销人才、创意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开展专门的人才培训教育工作,为我省培育和储备一批文化产业开发专业人才。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