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条为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持有本省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前款所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和抚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本人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撂荒承包的土地、山林、水塘的;
(二)不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情况或者拒绝核查的;
(三)吸毒、赌博、嫖娼的;
(四)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坚持低标准、广覆盖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条省民政部门负责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
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发证等管理工作。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核查等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受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五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各市、县、自治县政府负责筹集;确有困难的,由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具体补助办法和额度由省民政、财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批准。
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每年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上年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情况,提出下一年度所需资金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第六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县、自治县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确定并适时调整,但不得低于每人每月60元。
第七条农村居民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有一定收入的,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额享受。
第八条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包括:
(一)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劳务收入等各种劳动收入;
(二)赡养费、抚养费、继承或接受赠予所得的财产;
(三)租金收入;
(四)利息、股息等孳息收入;
(五)其他个人收入。
实物收入按照市场价折款计入家庭收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十八条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在从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审批和保障资金的发放、使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不批准其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降低、终止其农村居民最低生活待遇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民政部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