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胡京波阿华(2009-05-07)来源:中国藏学
[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全面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目前西藏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今后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阐述了要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只有用信息技术改造西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才能提升西藏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西藏的后发优势。同时指出了信息化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关键词]西藏;信息化建设;现状;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7(x)(2003)04-0108-08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他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都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西藏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即到“十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到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到21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西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均处于不发达状态。要实现西藏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和建筑材料业等),离不开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提供与利用,必须首先实现西藏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依靠科技进步,使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全区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思想,集中建设一个主干传输网络,形成全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应用系统建设实行全面开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信息基础建设、文化基础建设、信息组织机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各类数据库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959年,西藏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是3位数,不过750门,长途电路仅有6条;1978年是4位数,达5720门,长途电路达52条;到2000年已是6位数,达到17万门,长途电路已达11896条。
1995年8月,建成了拉萨至日喀则、拉萨至山南光缆工程,其中拉萨至日喀则光缆是世界屋脊上的第一条通讯光缆,全长340公里。1996年建成开通了日喀则经白朗至江孜的光缆,1997年开通了拉萨至林芝和八一至米林的光缆;1998年7月,开通了泽当至桑日、曲松的光缆;同年8月,开通了兰州至西宁、拉萨的光缆工程。2001年底,西藏电信光缆总长度达到7793.8公里,连接7个地市、64个县、361个乡镇;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9228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2万路端。
1993年8月,拉萨电信900兆蜂窝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投入运行,1997年,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昌都、阿里6地区相继开通;同年8月,拉萨电信gsm交换局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全球通”数字程控移动电话在全国实现联网。
西藏电信部门集中力量加大了区内外长途干线和重点工程的投资及建设力度,“九五”以来,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736.3万元,重点完成了长途传输网和电话交换网的建设,长途电话全部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使全区的通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了由光缆、卫星覆盖全区的通信传输主干道,形成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等各种先进手段于一体的通信网络。
2001年4月28日,西藏电信在拉萨隆重举行了“十五”第二批项目暨援藏项目合同签字仪式。西藏电信公司在抓好“十五”首批通信建设项目1.2亿元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十五”第二批项目暨援藏建设项目计划,这次签字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68亿元,其中,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援藏投资达1.06亿元;建设项目有中国电信集团援助的昌都—芒康—盐井、昌都—江达—贡觉、那曲布龙—比如光缆通信工程,西藏的ddn扩容工程;西藏电信自筹建设项目有:各地、市、县市话交换机扩容工程。三条光缆建成后将增加光缆长度约700公里,昌都、那曲两地的通信状况将得到改善,市话交换机扩容后,将增加市话交换机容量5万多门。截止到2002年10月,全区电话用户累计达到38.34万户,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到26.9万门,全区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了14.56部/百人,市内电话普及率达到26.7部/百人,全区7个地市均开通了gsm移动电话,为实现全区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较短的时间内,西藏的通信业实现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技术手段先进、通信业务初具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的时期。
2、信息化机构相继建立
①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2000年6月,开始组建通信管理局;2001年4月,通信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管理局实行信息产业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并以信息产业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行使电信通信行业监管职能。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协调通信与信息安全、党政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工作。同时,负责对全区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管理及协调工作。承办信息产业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工作。
②西藏移动通信公司2000年6月9日,西藏自治区移动通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运营一年来,西藏移动以“远赶西部先进,近创区内一流”的战略目标,实现了用户发展、业务收入、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10月,西藏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32万门,移动用户发展到19.13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3部/百人,寻呼从1998年的1家发展到9家;gsm无线基站110个,载频734个。
③西藏自治区经贸信息中心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经贸信息中心。2000年开通了与国家经贸委的ddn专线,完成了中国经济信息网西藏站、联合国科技信息网tips西藏网站的建设工作,连通了自治区统计局ddn专线,建立了西藏经贸委局域网,开通了与自治区党委信息中心的专网,为全区获取信息、发送信息提供了方面和快捷。
④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2001年5月18日,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成立,进一步推动了西藏通信事业的发展,把全区通信业的改革引向深入,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开始了cdma移动业务一期工程建设,一期系统总容量为2万门,工程总投资3895万元。一期工程覆盖地区为拉萨、达孜、堆龙德庆、曲水、贡嘎、羊湖、纳金等地。
⑤西藏互联网协会2002年8月16日,西藏自治区互联网协会正式成立。自治区副主席多吉、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曾忠义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揭牌。目前,西藏自治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注册用户达5000多户;据统计,目前拉萨地区通过许可证经营的网吧已有80多家。但西藏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自治区互联网协会的成立,对于规范行业经营,使互联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建成部分信息化系统及数据库
①统计信息自动化近年来,全区统计信息工作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结合西藏统计工作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先是建成internet/inteaet网络,实现了网上检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统计信息,并对网站主页进行调整,建成了西藏统计信息发布站点。其次是建成了西藏统计行业电子邮件系统,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通了openmail电子邮件系统,帮助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阿里等6地市统计局完成了广域网连接任务。
②资源环境信息系统2001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藏自治区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由项目管理、区域概况、环境资源、特色城镇、社会经济、分县数据、藏医藏药、气象及动物数据库等部分组成。该系统反映了西藏区域发展基本现状,揭示了西藏区域发展的分布特征和发展前景,为建设数字西藏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的建成,不仅填补了西藏的空白,而且提升了西藏信息服务手段,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③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系统2002年6月,自治区气象局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系统经国家气象局批准立项,开始正式建设。《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和共享网站建设》项目,具体建设内容有:高原冻土数据,高原积雪数据,高原光照资源数据,两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的地空、地面资料,中日亚洲季风机制观测项目资料,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数据,高原各类气象灾害数据以及制作各类数据集的元数据。数据库建成后,将全面实现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优化存取手段,通过增加资料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拓展服务领域,为实现资料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西藏科技项目数据库该库包括从1978—2001年共2100条科研立项数据,内容涉及全区农、林、牧、医药、地矿、电子等部门;共有年度、项目名称、行业类别、研究内容、社会经济效益、承担单位、申请经费等16个段;每年可为全区新的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审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⑤西藏科技成果数据库该库包括从1979—2000年共500多项全区科技进步获奖成果的数据;共有成果登记号、成果名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号、任务来源、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组织鉴定单位、鉴定时间、技术水平、成果简介、成果转让、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13个条目,每年可为全区获得科技成·110·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总第64期)果奖的申报与审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⑥西藏科技文摘数据库该库包括从1972—2001年共3000种期刊的数据,内容涉及全区各行业与部门;共有分类号、序号、文摘篇名、作者、期刊名称、期刊号、摘要和关键词等8个字段,为全区各科研单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⑦西藏科技文献馆藏数据库该库收集了从1985—2000年全区各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科技资料与科技期刊的数据,共包括科技期刊1741种,有科技资料数据15071条。“科技期刊库”有分类号、篇名、出版年期、收藏单位共5个字段;“科技资料库”有分类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收藏单位共5个字段。该数据库的建成,初步实现了全区各科研单位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开展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
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图书馆和文化馆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相继投资建成了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群艺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结束了旧西藏没有文化基础设施的历史。截至到2000年,全自治区共有地市级群众艺术馆7个,藏书在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有20多个,县级多功能文化馆49个,乡级文化站213个,为实现全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
②新闻出版西藏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区的译著队伍、编辑力量、印刷基地建设、印刷物资供应、图书发行网点、报刊管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与法规建设等工作基本配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体系。全区现有4家出版社和音像复录加工厂;有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新华书店67个;从1956年《西藏日报》创刊到1977年《西藏文艺》创刊,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已经达到52种。
③广播电视上世纪50年代初,进藏部队办起了全区第一家新闻媒体——有线广播;1959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1960年开始对全区广播;1985年,全国最晚的省级电视台——西藏电视台成立,当时仅能覆盖拉萨市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区级广播电台2个,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区级无线、有线电视台3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70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以来,截至到2000年底,全区以建成乡村级广播电视站233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7.7%和76.1%。全区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全区511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
二、西藏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观念与管理问题
①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在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西藏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维护西藏稳定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信息化的认识、具体的政策措施与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差距较大;部分群众对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的认识也不到位;社会各界没有把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同样看做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其次,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信息设施的利用率低,政府和群众对信息网络资源的使用、发展信息产业的信心不足。
②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不健全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行政手段不够强硬。一些相关的职能机构运作体制不顺,领导力量不强;信息化建设是由几个部门组合或共同负责,内部关系没有理顺,行政职能的履行不到位;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中,缺乏政策、规范、立项等方面的调控手
段和权威,不能满足西藏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西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些政策还未列入议事日程,法制法规建设落后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急需优惠政策的扶持,信息产业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合法利用等问题及待法律、法规的规范。
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够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研究、发展和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符合西藏各族群众需求的信息技术,应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开发西藏民族特色的信息技术。目前,西藏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经费不够。一方面是在信息研究的经费投入太少,许多研究项目无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经济欠发达,政府财政十分紧张,对西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可能多,再加上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当薄弱,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财政投入的信心和能力不足。
2、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西藏的信息生产能力与信息传播储存处理能力和全国信息资源相比,表现出以下差距:一是数据库及专利申请在全国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二是人均所拥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的数量少;三是高校在校生人数、企事业单位拥有技术人员的数量、邮电网点、邮电业务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西藏的信息生产能力与传播处理能力和全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些项目差距很大;信息的传播、储存、处理等设施居于全国之尾,许多项目的差距都在10年以上。
西藏的数据业务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太大,与西藏电信自身发展也不协调。从业务上看,西藏目前只提供基础业务中的基本业务,特别是在应用业务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从收入比例来看,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而西藏只有1%,收入绝对值与全国其他最低省份相比,差数不是倍数,而是一个数量级,可见西藏持续发展的困难。此外,由于西藏人才的匮乏和技术落后,全区的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也是一个空白,自治区各部门内部网络建设比较困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当低。
在软件开发上,没有形成西藏自己的开发队伍和力量,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软件急需开发,急需发展拥有西藏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在信息服务上,西藏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基本处于各自为政时期;成熟的公众网络尚未建立,网络市场急需培育。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1、旦平。《为全面小康提供通信保障》[n],《西藏日报》,2002年12月10日。
[本文责任编辑(特约)季垣垣]
[作者简介]胡京波,中国图书馆学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阿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北京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