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文化策略大全

二十一世纪——海洋的世纪

21世纪将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随21世纪的日益临近,如何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和权益观,迎接即将到来的“蓝色世纪”的挑战,振兴我国海洋事业,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本版特组织了这个海洋专版,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海洋的关注。

海洋:缔造民族的荣辱兴衰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有过水秀于林的强盛时代。诞生于公元8世纪的《易经》上曾有过“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的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齐国卿相管仲提出的“惟官山海为可耳”的政策主张,导致了中国官府垄断海盐业的状况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战国时,韩非子在总结治国经验时再次强调海洋开发的重要性,他提出“历心山海而国家富”的著名论断。

公元前5世纪,中国开始有了可供海上作战的舟师船军。比如齐、越、吴“三国边于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从海上“攻人不备,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尝有也”。

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巡海”以固海上疆界。宋、元、明朝时,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船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海防战略思想,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并明确提出了建设100艘战舰、3万将士的海军建设目标,以达到“驶楼船于海外”,“战洋夷于海中”的目的。

但历代统治者一直缺乏海洋战略意识,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时轻时重,但“重陆轻海”的思想却是一贯的,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其战略视野也一直局限于我国沿海,更多的则是在近岸海域。他们很少想到要以海上扩张来繁荣自己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即使郑和大规模七下西洋,也并非有什么经济和军事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内安诸夏,外抚四夷”,“非有意于臣服之”。但7下西洋无疑扩大了郑和的海上战略视野,他曾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强富,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亦来自海上……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他的见解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海上贸易为手段,对海上敌国实施威慑的思想,这是我国至今为止见到的早期最为深刻的海权论述,其内容竟和现代海权论如此神似,且比马汉的“海上权力”论早了近500年。但建立在传统自然经济之上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封建文化思想,使这一海权意识没有得到发展。

特别令人惋惜的是,明朝中叶以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东扩张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许多中外学者认为,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丧失了发展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机会,这无异于给殖民者让出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使他们得以畅通无阻地征服东南亚,最后把侵略的矛头直指中国。而中国的门户恰恰就是在这时被西方殖民者从海上打开的。

中国由此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

“重陆轻海”的传统民族意识,不仅阻碍了中华民族跨越海洋,谋求海洋权益的步伐,同时,它也告诫人们,一个不重视海洋权益的民族早晚要挨打。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中国社会彻底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一个明显的事实使中国人警醒——在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来自陆地边疆的帝国主义入侵远不如海上入侵的多。单纯的陆地入侵有的遭到顽强抵抗,有的以失败告终。

反观海上方向,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武装,具有一定的军事装备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海防废驰,装备落后,既无与敌争锋的能力,又无决战海上、力争海权的思想,以致藩篱尽失,门户洞开,使中国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们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海洋就是陆地的屏障,富饶的海洋才可能成为造福民族的宝库;反之,海洋不仅不能造福人民,还会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海上通道和门户;其次,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盛未来的民族;没有海防观念的国防,是不堪一击的国防;再次,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捍卫它的海洋权益,就无法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一个企望和平发展的民族,一旦忽视了国防力量的增强,就经不起历史的筛选,整个民族的悲剧亦在所难免了。

海洋:世界经济的“蓝色动脉”

海洋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蓝色动脉”。历史上西方列强的激烈海上斗争几乎都与“保

交”和“破交”紧密相联。二战后,世界人口骤增,一些国家消费水平空前提高,加之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使国际间分工和专业化协作逐步扩大,各国经济上互相依赖,相互制约,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在国际贸易运输中,80%以上是由海运承担的。这主要是因为海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少、运费低廉,以及劳动生产率高等优点,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目前,石油已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自60年代以来,海上石油的运输量增长十分明显。进入80年代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形势继续恶化,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持续增长。目前,美国石油消耗主要来自中东。有专家估测,到本世纪末,美国60%以上石油将来自中东,这些石油要全部通过海上通道运往美国;对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经济大国来讲,其能源形势则更为严峻:其原油的99.6%、天然气的95.4%、铁矿石的99.9%、铜矿石98.1%、铝矿土100%依赖进口,甚至连食盐的90%也依靠进口。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有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00多公里。在这片辽阔的海域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一是岛屿被侵占。在我国东海方向,日本违背中日两国关于将钓鱼岛主权暂时搁置的承诺,一些右翼团体和极少数地方议员频频登岛,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并试图以该岛为起点,与我争夺东海部分海域;在我国的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一些周边国家已陆续侵占了我40多个岛礁。二是海域被分割。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绝对面积竟仅和日本差不多,比印尼还要少(印尼为541万平方公里),海陆面积之比也小于海洋邻国。但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先后发表声明,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大陆架,造成我国120-150万平方公里海域为争议区,占我国应管辖海域的50%,相当于陆地争议面积的8-9倍。三是资源遭掠夺。一些国家非法在我东海大陆架上勘探油气资源,在黄海海底进行石油勘探;在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传统海疆线内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气资源。特别是海湾战争以来,许多国家把购油的目光移向南海周边产油国,从而刺激了有关国家加快开采步伐。此外,我国海域内的大量渔类资源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掠夺,年偷捕和掠捕量相当于我国年渔业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哪个国家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先行一步,那么,那个国家就不仅能为自己的民族赢得巨大的利益,而且实际上也就为本民族争取到了下个世纪的战略主动权。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海洋问题,把保卫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作为今后我国战略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