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山,打造旅游跨越发展新引擎

第一篇:文化造山,打造旅游跨越发展新引擎□谢建龙晁瑞

前言。近年来,西岳华山的传奇突破和品牌化发展之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他们以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标准化建设示范景区为引擎,科学谋划目的地建设,强力打造“山—城—庙”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在文化造山、市场为先、县域统筹、全面提升等一系列务实措施的推动下,华山景区迎来了旅游“井喷期”,一跃成为全国山岳型景区突破发展的代表和游客追捧的旅游目的地,其惊人的提升速度被专家和旅游业界称作“华山传奇”。本报特别推出“华山传奇”系列报道,为读者解读这一“传奇”的缔造故事。

在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背景下,华山景区的旅游如何升级。除了旖旎风光、四时美景,山岳型景区还应靠什么提升附加值。对此,华山景区给出了准确的战略定位——“文化立山、文化兴山、文化强山”。

华山是中华五岳最高峰,其自然景观独具特色,人文资源蕴涵深厚,是陕西山水人文旅游的地标和符号。自古以来,华山就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历代名人吟颂华山的名作多达1800余篇。据考证,“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因此华山又有“华夏之根”之美誉。

近年来华山景区管委会先后委托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各方面专家编制了《华山风景名胜区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华麓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等,并就景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论证和咨询,解决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克服了景区建设中所存在的盲目性,增强了旅游发展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华山旅游发展走上科学化轨道。

深挖传统文化,做足“华山”特色

华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真正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却很少。为改变现状,华山景区管委会积极致力于华山历史渊源资料的搜集,整理了仰韶文化、战国时期魏长城遗址、历代道教圣地、中华民族“华”之起源等丰富的华山文化根基,在“华山特色”上下足了工夫。举办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三大精彩主题内容于一体的“三月三朝华山”祈福迎祥活动;推出汉皇迎宾大典、汉踏鼓舞、太极剑阵、老腔表演等富有浓郁汉代风情的民俗文化活动;举办华山论道、玄门讲经、修学养生等道教活动„„通过自然、人文、宗教与旅游的有机交融,打造包装道教旅游文化产品,“西岳华山——道教圣山”的品牌得到了有力的推进。

文艺演出是满足游客需求,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环节。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历史悠久,华山景区大打文化牌,紧紧把握华山文化脉络,对当地这一文化亮点进行包装和宣传,推向旅游市场。老腔艺人多次赴国外和全国各地演出,展示和弘扬了华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受到高度赞扬,原生态的演出备受游客欢迎,“华阴老腔”已成为华山景区的一张新名片。

2011年重阳节,由华山景区管委会和陕西电视台携手泰山、衡山、恒山、嵩山四岳及山东、湖南、山西、河南电视台和台湾中华电视台、澳门有线电视台等联合打造的“五岳重阳”大型电视活动在华山景区游客中心隆重上演。此次活动以山岳文化和孝文化为主线,五省联动,现场直播,再一次将“文化华山”推向全国。

与名家同行,发现华山之美

为了繁荣华山景区的文学艺术创作,丰富华山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为文学艺术家体验采风提供创作平台,探索山岳型景区文学艺术创作的新路子,华山景区管委会邀请了梁衡、蒋子龙、阎纲、晓雪、何西来、雷抒雁等十余位国内文化名家走进华山进行采风。在登山拓思、以文会友、挥毫泼墨、抒发情怀,感受了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特殊魅力之后,著名作家蒋子龙动情地说:“此次来华山我觉得不能用‘登’,应该用‘拜’,华山是中国的脊梁,充满了阳刚,带给人的冲击思索性很强。”当代作家梁衡把华山誉为“地根天柱,华夏脊梁”。

与此同时,华山景区管委会还举办了“镜美中华——与名家同行,发现华山之美”活动。邀请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吕厚民和朱宪民、任国恩、胡颖等十余位大师级摄影艺术家齐聚华山,以大师独到视角发现华山之美,举办摄影文化论坛。此外,华山景区还通过名人效应,宣传华山,扩大影响。2011年7月25日—27日,著名企业家、登山健将、社会活动家,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华山景区宣传社会公益,拍摄“华山公益形象代言”广告片,在主流媒体进行播放,使全国观众充分感受到西岳华山奇险峻秀的自然风光和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

华山论“见”,阐释大华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

2011年11月28日,由华山景区管委会主办的“华山论剑”——华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古城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西安论“见”华山,在为华山文化旅游业发展献计建言的同时,也为我国文化旅游业的相融共生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华山景区的文化与旅游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结合。陕西省旅游局局长董宪民指出,一是要做大,以“险”吸引游者,以文留住游者,拉大景区的骨架,形成大华山旅游发展的格局;二是要做“精”,要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乡土文化等文化底蕴通过电影、电视、实景演出等多种新形式展现出来。

针对华山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指出,首先应对华山悠久的道教文化做进一步的开发与弘扬,同时可以将目光投向高端精品市场,发展个性化的订单旅游。此外,华山是山之根,黄河是水之源,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父亲山在华山交汇,因此未来可以依托华山黄河山根河源的文化底蕴,整合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整合历史与名人资源的问题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表示,在深挖秦罗敷等华山一带美人文化的同时,将杜甫、白居易、崔颢等生于华山一带或留居华山的文人墨客的资源体现出来,把沉香劈山救母、智取华山、华山论剑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侠义文化发扬光大。

海南大学教授刘建华提出,华山文化的旅游应走从华山景区到华山小镇,从文本文化到生活文化,从历史文化到活态文化,从文人文化到社区文化,从要素文化到本位文化,从文化提升到文化回归的路径。

第二篇: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干部说干事)

杨柳荫《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07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市来说,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由北京原东城、崇文两区合并而成的东城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东城区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加快推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彰显古都文化魅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也是东城区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特色最鲜明的区域。在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东城区以传统中轴线为依托,多途径探索文保区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与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故宫、天坛为核心,推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和节点间联动发展,逐步恢复玉河、前门护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商业业态等方面再现古都风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体验、饮食、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古都风貌集中展示区、首都文化示范引领区。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培育文化品牌,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东城区依托皇城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注入时尚元素,着力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国学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展现首都文化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巩固提升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历史街区品牌和“老字号”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力集聚国内外顶级品牌企业,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相互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瞄准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东城区积极把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近年来,东城区瞄准研发设计、版权服务、要素交易、企业总部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三个功能区,积极培育中医药、体育休闲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与商业、旅游、金融、商务、信息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推动了文化经济的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东城区大力整合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戏剧演艺、文化体育等各类资源,支持鼓励学校、社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或提供服务,努力构建“一刻钟文化圈”,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实用高效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重要文化工程和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公共文化需求。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关于茅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关系民计民生与社会和谐及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茅箭作为十堰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商贸服务大区和东部新城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的迫切需要,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对于实现茅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茅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机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眼下正是大棚蔬菜收获的黄金季节,而对于昌城镇大棚蔬菜的种植户隋建升来说,显得格外高兴,生态种植的一公斤无丝芸豆能卖到近10元,养殖的生猪也成为市场的抢手产品,产生的废料成为发展沼气的肥料,生态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模式让他们尝足了甜头。腰包鼓了,收入涨了,搞好蔬菜种植的劲头更足了。

为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编制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中,把打造“一区一品”和“一区几品”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精心谋划,强力推进,着力扩大横向规模,完善纵向链条。

目前,该镇培植和壮大了蔬菜、板栗、生猪三大支柱产业,限额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全镇建有得利斯标准化猪场、东老庄五位一体生态温室大棚等农业示范园区19个。在此基础上,该镇还规划和建设了黄烟种植、高效蔬菜种植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种动物养殖区四大农业园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