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执行文化的缺失及对策
第一篇:第四讲执行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四、执行文化的缺失及对策
1.使员工从顺从、认同到行为内化
要想达到行为的内化,现场管理者就要点燃员工自我的发动机和超我的发动机。前者是激发员工实现自我保护和满足自我需求的欲望,是制度层面上的内容,员工为了不被惩罚,自然会遵守规范,努力工作,而工作绩效完成后获得的认可,能够满足其自我需求;后者是指,每个人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在内心存在帮助他人、为了企业贡献自己力量的意愿,现场主管要通过激励手段将之呼唤出来。
其中,最科学的方法是创造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宗旨和愿景、理念和价值观。通过明确、强调这些愿景和价值观,管理者可以点燃员工内心的超我发动机。例如,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促使员工在完成任务后产生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便是超我在起作用。
现场管理者只有把员工的两台发动机都点燃,用自我的力量制约员工遵守规则,用超我的力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会最终使员工的行为内化。
2.行为内化从培养良好习惯做起
实际上,员工从顺从到认同,到行为内化,需要从认知到迁善,再到自我觉醒的过程。首先要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才是自我觉醒。管理者通过建立好的标准,能够唤起员工的觉醒,靠的是建立信念和行为的内化,而行为的内化需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做起。良好的习惯是一种基因,需要管理者与员工共同、持续努力才能形成。
第二篇: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
“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1]宽容与纵容不同,宽容不是无原则地认同一切,宽容者有一定的限度,同时,宽容也不是冷漠,宽容是人们的一种自觉品质,是在认同他人的言行有合理价值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克制,是对他人自由价值的尊重。总之,宽容在现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必需的品质,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我行我素、专横跋扈、个人主义等现象盛行,表现出宽容品质的缺失。
一、当前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缺失的表现
1.人际关系冷漠
在学校中遇到事情不善于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的事往往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是社会的动物,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得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交流、交往则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条件。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上下学时大多有家长接送,放学后基本上也没有与同学交往的时间,周末和节假日也都被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所占据。可以说,学生的交际面比较狭窄,对友情、亲情等体验不深,往往会有漠视感情的现象。如在家中对待父母不冷不热、谈不上什么关心父母;有的连父母的年龄都不知道,更有甚者需要钱的时候才去和父母说话,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狭隘的个人主义色彩,不为别人着想,一味追求自我的实现。
2.学校生活自私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家庭条件非常好,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看不起那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对他们的着装、言行等嗤之以鼻,甚至有的条件较好的学生之间结合在一起形成小团体。在班级中,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也要恶语相加,甚至有更为不理智的行为。他们总是寻找别人的缺点,不去思考自身的缺陷,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宽容、理解与尊重。
3.学校学习自傲
因为学生的基础和物质条件不同,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请家教或者从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因而,认为自己学的知识“多”、“新”,就骄傲自大,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认为老师的知识“老化”,没有新鲜感,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不屑一顾。在同学面前自高自大,认为其他同学视野狭窄,处处不如自己。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不以为然,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合理意见,偏执己见。自己取得一点成绩就大肆宣扬,显示自己优于别人。
二、宽容品质缺失的原因探析
1.教育内容的功利化
教育内容的功利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着重教授学生要应试的文化知识,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是根据学生考试的科目来设置课程和分配课时,考试科目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他如思想品德、音、体、美等课程成为点缀。“考什么”就“教什么”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学生即将面临考试之时,那些“点缀”也直接被省略掉。在功利化的影响下,教育变成了有用知识的训练场,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学生在具体的、感性的教育生活中的自由尝试、真切体验受到排斥,学生的自我练习、自我学习、主动探索遭受压抑。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只有一种价值,那就是实用的知识;只有一种活动,那就是学习;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听话。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知识的暴政,宽容完全被抛弃。
2.教师宽容教育的缺位
教师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对学生的智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宽容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宽容德行的缺失和教师在教学中的求同心态两个方面。教师的宽容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榜样。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2]。因此,只有宽容才能影响宽容。教育过程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有可能学习和模仿,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方面。
3.网络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可以实时地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在网络中隐藏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这对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很容易受到侵害,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学生民族观念逐渐减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学生沉迷网络,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由”,摆脱了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容易产生为所欲为的冲动,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三、培养学生宽容品质的教育策略
1.要注重宽容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形成宽容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宽容依赖于教育,教育为宽容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具有宽容品质的个体,并且通过“宽容的个体”发挥智慧、才能,培养出具备宽容品质的族群和制度。可以说,宽容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宽容理念,培养他们健全的宽容意识和态度,使他们养成宽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宽容的存在方式。培养具有宽容品质的“宽容个体”是宽容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个体的不干涉意识、尊重意识、公共理性、公正意识以及全球视野与胸怀。在一定意义上,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境界,更是一种教育智慧[3]。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学生的宽容意识。如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因为集体观念的培养不仅是宽容意识的桥梁,而且能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利用广播、电影、多媒体,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道德情操;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使其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另外,学校可试着制定有“人情味”的规章制度,着力建设更具人性空间的学校管理环境。
2.教师要践行“宽容”
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宽容学生。许多教师往往把学生看得过于简单,以至于在他们敏感、微妙的内心活动面前表现出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如果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就不会对学生妄下结论以致误解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否则就可能出现错误,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其次,要善于自我反思。教师的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进行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宽容的面很广,赏识教育、皮格诺玛利翁期待效应都可以成为它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期待都将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它们带给学生的是发自内心的震动。巴奴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不管他们如何表现,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如果老师心里这样定位每位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那么,学校里将没有差生的存在了。对行为的反思,要找出问题,加以分析,将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才能寻根问源,找到症结所在。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能使新的教育观念在自己头脑中得以内化,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不会背离理论与实践的要求。
3.加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从来都是双刃剑,提供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不良影响因素。当前,一些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充斥着不少冲突、暴力、凶杀等阴暗、丑陋的内容。这些不良和有害的信息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但却具有很强模仿、学习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些充斥着暴力、色情的信息,具有诱惑力的游戏和赌博类的节目等,对中小学生造成的有害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但是,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也符合我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宽容有一个边界,超越这个边界,就走向宽容的悖论。正如波普尔所指出的:“如果人们主张一种绝对的宽容――即使对不宽容者也是如此,而且不保卫宽容的社会来抵抗不宽容者的进攻,宽容者就会被消灭,宽容也随之消失。”[4]
参考文献
[1]朱家存.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2]杨四耕,林存华.走向“宽容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04(11).
[3]张梦飞,周小花.论大学生宽容品质的培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2).
[4]张俊华.教育宽容的四种境界.中国教育报,2008-06-24(06).(责任编辑付一静)
第三篇: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生命教育:不能缺失的人生一课
——从校园凶杀案看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2008年2月27日,广东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惨案。该校一辍学男生在学校晚自修期间,手持一把长刀在教室里行凶,当场砍死两人,砍伤人。随后,凶手刺伤自己腹部后从六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对这些如花生命的逝去,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如此漠视生命。
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面对学习、生活、就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由于自身欠缺经验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困境、挫折,轻则怨天尤人;重则采取报复、毁灭他人的极端方式。由此产生的青少年自残,杀害他人的案例也与日俱增,并日益严重。据统计,青少年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例数已占犯罪总数的30%。同时,卫生部门2003年“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此外还有200万自杀未遂。在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
4.9%的人尝试过自杀,自述“特别想自杀”的占17.4%。
为什么一些学生面对挫折时,往往采取令成人难以想象的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一些青少年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草芥。为什么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把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或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围着升学这个指挥棒转,升学率被看作是教育的全部,也是多年来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受一些不良媒体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越来越淡薄;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的压力,一些价值观的扭曲,家长望子成龙的奢望,导致一些青少年内心痛苦,他们感到缺乏理解,生活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造成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采取了残害他人或自杀的方式。
以生命的名言呼唤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首先提高全校师生对生命的重视和理解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简言之,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更重要的是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这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推行生命教育,首先转变教育价值观,改变“重智轻德”,反生命的社会现象,使教育能够真正地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直,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都关注生命,通过教育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多彩。
其次,加强师资培训、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弱以及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表现出来的示范效应和对生命意识相关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和引导。教师自身对生命理解,对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教育方法等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因而,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配套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措施,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陆续开展生命教育,但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笔者认为,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
(一)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应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生命贯穿了人的一生,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应当让学生始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把“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健康”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首先应是安全教育,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的基本人权,没有生命的安全就没有人的发展,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要求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定期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及逃生的本领,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
2、生命与健康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耐挫力和容忍度,乐观面对命运的挑战,活出人生的精彩,笔者认为在加强体育与健康、卫生与健康等教育的基础
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系统的向学生传授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解决学生中一般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学期还对应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排队,确定特殊学生名单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进行跟踪教育,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帮助,确保其心理稳定、缓和,顺利完成学业。
3、提升生命与价值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重要的是活出价值,体悟人生的意义,这是热爱生命的升华。我们可以把理想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动力,让学生懂得正确的理想,并能激发其为追求理想作出努力,从而进一步确定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欣赏生命、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识、自省、自励、自律”,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让每一次的成功与进步成为生命成长中的活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
(三)具体方法的针对性
1、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学校首先要使各位教师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科学(心理课、政治课、品德课、生物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他人生命和其它物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2、通过专题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因素,集合多方资源,注入多方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延伸与扩展,带给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一种美的愉悦与享受。而且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来适应这些变化。因循守旧的文化也不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占有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与时俱进。参考文献:
[1]鲍升华,陈向军.转型期民营企业文化探讨[j].理论月刊,2008,(12).
[2]刘海军,姜芳.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北方论丛,2007,(5).[3]沈瑞山.论民营企业文化重构[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11).[4]赵大士,张韶东.企业文化变革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顾蕾,高树林:“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6]杜春峰:“论基于企业文化的战略竞争优势”,《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