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典文化在网络时代学习中的必要性和意义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经典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无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都是要以文化为载体的。而经典文化作为其中的骨干部分,永远都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创新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经典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所以,尊重经典、弘扬经典、创新经典和保卫经典,始终都是我们的崇高责任与神圣使命。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经。”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经典确立的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今天,我们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善良、宽容、无私、勇敢等。从鲁迅那代人开始就把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奋斗的基本目标,到今天,必须承认我们还需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现代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划分日益复杂纷繁,许多学校开始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受教育者的知、情、意或德、智、体往往很难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性和德行培养往往被忽略。
倡导经典训练并非是回到旧式的教育禁锢中去,而是要我们不要因实用和功利的现实需要而放弃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精髓,忘记教育首先是“教化”。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用作家巴金的话说,就是用我们丰富的文化宝库,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提升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传统。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或许,它们对于我们当下找工作确实帮不上什么忙。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机器能解决问题吗。但文化经典却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作家白先勇说得好:“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
经典不是远离我们的历史教条,倡导经典教育更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经典使人深邃而卓越,它们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命脉,是点燃人类高贵精神的火种。经典是活的,经典的价值在于可以无限地产生新的价值,不断为今人的困境提供启示,为我们确立生活的楷模和意义。我们不要因实用价值而抛弃了精神价值,不要用急功近利之心取代“希圣希贤”之志,人不是工具,不是社会机器上的零件,应该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德性而非甘于卑俗的人,追求真知而非听命于意见摆布的人,践行伦理而非恣意而为的人,能够面对世间那些根本的冲突,担负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后果的人,而不是寻觅教条的避难所来推卸和逃避责任的人。
物电系杨艳艳
20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