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出通俗生动的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通俗生动,就是要讲大白话,用口语化群众化的语言来阐述道理,让大家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这是我们改进文风的一个重要方面。通俗生动的话,最大的特点是人人都懂、明明白白,不需要作任何“翻译”和解释,最受群众的欢迎。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时,经常到田间地头,将自己新写的诗读给种田人听,如果他们说听不懂,就继续修改,直到他们说“听懂了,听明白了”为止。正因为如此,人们都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比如他写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名篇,都非常通俗易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名句,都平白如话、朗朗上口,后人广为传颂。

讲话和材料如果不通俗,让人看不明白,就会影响语言和思想的沟通,讲得再好也没有用。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来”卖柴的人只听得懂“来”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只听得懂“价”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秀才的意思是,你的木柴外表看起来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少,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这个秀才不会讲大白话,还想砍价,结果连柴都买不到。机关的文字材料有庄重规范的要求,但这与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是不矛盾的。现在,有些文电机关味比较重,有些文电甚至出现造新词、用生词的现象,过多使用术语,既不吸引人,也会让人看不懂。只有善于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写出的文章才能让大家想看爱看,收到好的效果。具体讲,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借助事例故事

用事例故事来讲述道理,是语言通俗化的有效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事例和故事是有血有肉的,胜于空洞无物的说教。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观点,拿一个生动的故事来阐发,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开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用故事说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庄子》一书文字虽然不长,但讲了20多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作者所主张的思想;很多古代典籍也都通过像“守株待兔”握苗助长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等典故,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让故事来讲理,让事例来说明,这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经常运用。他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比如,他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三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在墨西哥演讲时,用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闯进世界杯和墨西哥跳水队在中国教练指导下取得好成绩的事例阐述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坦桑尼亚演讲时,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在讲到中非关系和中非人民越走越

近时,列举了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以寻常百姓生活的共同点,瞬间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等等。这些故事和事例生动有趣、鲜活实在,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巨大的宣传效应,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在国内的一些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举例说明”,比如到兰考县视察调研时的讲话中,他讲了焦裕禄不求名利、尊重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故事;讲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担任浙江郑县县令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尊师重教、培养人才的故事;讲了冯梦龙61岁担任福建寿宁知县,减轻徭役、明断讼案、革除弊习的故事;讲了郑板桥担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时,重视农桑、赈济灾民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深刻阐述了县一级领导要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的道理。

大家要多留心、多学习、多积累,广泛地收集和积累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事例和故事,在写作时灵活运用、巧妙穿插、恰当佐证,常会收到妙趣天成、引人入胜的意外效果。

二、用好形象比喻

讲话和文稿中运用的语言,如果全部是抽象语言,很难让人感兴趣。而那些善于沟通、善于鼓动的领导和作者,大都注意运用形象化语言去表达问题,从而使受众如察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样的例子在毛泽东的讲话中比比皆是。比如。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的必然发展趋势;把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告诉人们他们的样子看起来很可怕,其实并没有了不起的力量;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用“妇女能顶半边天”,来展现女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民群众比作真正的“铜墙铁壁”,预示这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把党委的工作方法比作“弹钢琴”,强调要注重搞好统筹协调,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非常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比如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落实要有“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建章立制要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架起“高压线”,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一点“辣味”,要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好人主义,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说明经济总量需要科技实力作支撑,等等,巧妙运用比喻手法,把要说的道理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使人一听就懂、一听就能记得住。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为了防止讲话和文稿干巴巴、空洞洞,恰当引用一些经典名言、古诗名句是十分必要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都留下众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着对后人的谆谆告诫。由于其凝练、深刻、上口,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给人以美感,许多人都很喜爱。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必信、行必果,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位卑不敢忘忧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论事易,做事难;做事易,成事难,等等,如果能恰当引用,就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哲理,生动而深刻,起到丰富文化底蕴、深化文章主题的效果,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于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运用堪称信手拈来、画龙点睛,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比如,他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也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辛劳付出,最后在“灯火阑珊处”领悟到真谛。这种语言比一般地提出要求更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蒙古国家大呼拉尔演讲时,开头引用了该国文学家那楚克道尔吉的诗作《我的故乡》中的名句:“肯特、杭爱、萨彦岭的巍峨群山,是点缀北国的重峦叠嶂;漠南、沙尔克、诺敏的无边戈壁,是横亘南疆的沙漠瀚海。这就是我生长的地方,美丽的蒙古大地”话音未落,全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就是恰当引用经典名句,让讲话更加贴近听众、更加生动活泼的典型范例。

我们在写材料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经典名句。但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时应充分考虑文章风格和情境的需要,考虑受众的接收能力,多引用那些群众比较了解的经典名言,多引用贴近群众生活的经典名言,力求做到朴实精练、寓意深刻。但同时,应防止引用繁多而淹没讲话的主题,防止引用不当而让人雾里看花,防止为了卖弄学问给人以哗众取宠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