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2023年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2023年上半年,**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亲临**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续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3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1.坚持双招双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镇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招商为要”的原则,围绕财税发展目标,继续将招商引资做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加大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力度,上半年**镇新签约工业项目3个,签约金额2.9亿元,目前尚有7个项目在谈中。积极推进**镇工业创业园建设,新建25200平方米工业厂房,谋划入库交通项目11条。积极推动财税收入持续增长,1-5月,**镇完成税收281万元,同比增长43.4%。同时,**镇积极落实“四到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走访企业、外出招商等方式了解企业发展,为企解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2.坚持为民解难,排查化解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信访矛盾协同合力化解。**镇始终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开门接访制度,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销号制度,建齐基层信访网络组织。上半年**赴京到省访无,市领导接访2件,网上信访2件,县领导签批件5件,县信访局交办件3件,已办结10件,办结率83.3%。安全隐患及时排查整治。上半年**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开展“燃气安全风险专项整治隐患问题排查”“行业燃气使用情况排查”“自建房、合用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各类安全检查行动。共检查烟花爆竹经营点5次、液化石油气4次、学校安全5次、建筑施工安全3次、敬老院5次。开展儿童防溺水宣传,到校园、街区开展宣传4场,制作警示牌200个,购买救生圈150个,救生衣140件。平安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平安走访,共走访3104户,摸排发现问题90个,已调解63个。利用广播、宣传车开展反电信诈骗宣传。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共组织各类普法活动33次,“法律明白人”培训2次,中心组学法2次,大型集中宣传6次,领导干部法治讲座5次,企业普法2次。
3.坚持群众增收,推动防返贫工作开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大排查,全镇已走访10586户41653人,已建好9类重点人群台账,走访四类重点户专项核查196户,拟纳入监测对象8户32人。优化调整帮扶责任人18人。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优化调整全镇网格员103人,落实误工补贴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光伏电站运维管理,明确13名光伏协管员专门运维,确保光伏帮扶电站安全高效运行,全年享受集中光伏840户,截止5月底发放金额204.15万元,增加村集体收益37.28万元。落实小额信贷工作,新增贷款存量15户,放款金额74.7万元。申报2023年春季雨露计划12人,应发放金额36000元。扎实做好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工作。
4.坚持环境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以农村环境全域治理为目标,继续整治提升美丽宜居自然庄,实施“五清一改”,实行微景观培育、微改造提升。各村成立村庄整治、庭院评选、厕所改造、房屋保障等工作专班,成立党员互助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和青年志愿服务队。1至6月份,全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参加15295人次,已清理沟塘27口,清理畜禽粪污、生产废弃物24.7吨,辖区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1-6月累计清运垃圾2789吨,评出“清洁文明户”180户,评选“美丽庭院”60个,召开村民代表会28场次。
5.坚持夯基固本,积极落实“两强一增”,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工作,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依托7名技术指导员对42户示范户进行指导,入户指导10余次,举办春季田管培训、产业技术培训等2次,共培训农户86人。开展到户产业项目申报,目前到户产业一批次共补贴166户465968元。推动农村户厕改造与管护,2023年共申报改厕任务170户。开展农民建房联审联办。上半年共受理农民申请宅基地建房二批次67户,符合“一户一宅”、符合“两规”准予建设的25户。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聚焦人居环境,努力提高生活品质。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乡村“颜值”,为群众提供美好环境民生福祉。持续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把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庭院”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集中力量清理拆除全域无功能建筑物、旱厕,整治黑臭水体。有序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坚持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满意一户。
6.聚焦民生福祉,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积极落实惠农强农政策。进一步提高全民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率。做好高龄人群和残疾人员信息采集和鉴定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围绕解急救困,严格落实低保、五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给予困难群众救济和保障。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升教育工作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