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逐步迈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突出的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障正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课题。为进一步调查了解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情况,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并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县政府办公室综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养老保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养老现状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步入老年型社会。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根据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农村老年人10801万,城乡老年人男性为7169万,女性7488万,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1619万。与2000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现在的11.3%,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至10.7%。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2000年的15.7%增长到目前的1***%。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3%,占全球总人口的

1.4%,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居世界首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

从养老方式上看,我国农村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敬老院和其他公共养老为辅。农村养老现状如下:

1.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2.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有保障一是“五保”老人。其二,有子女的老人,其生活水平与子女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当。有些生活富足的子女争着养老,使老年人过着幸福生活。其三,因各种原因导致特殊困难的老人,也得到了政府的救助。其四,有些经济较富裕的镇、村原村干部每人每月发退休金20—80元。

3.部分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余热。一些老年人还在从事田间生产,有的老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被称为“闲不住”的人。由于绝大部分中青年离开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和搞经营活动。老人们在田间劳动中承担着“一分天下过其半”的重担。

但全国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儿无女的“三无”占一定比例,其中,60周岁以上的占其中的绝大多数。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清原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农村人口养老难的原因

一是农村发展滞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普通农民,几千元的种植收入,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销和子女入学等必要支出,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赡养老人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减小。

二是家庭结构转型,农民负担加重。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渐形成老、中、少4:2:1的结构,劳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增加。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三是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农村青年人向往和追求城市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老人的晚年生活开始呈现边缘化倾向。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挑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加强对发展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引导和舆论宣传,逐渐在农村形成浓厚的社会化养老氛围。相应制定对农村养老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二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环境和消费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前,“家政型”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既易于接受又经济可行的方式,即由民间资本成立敬老院或“老年服务公司”,政府在政策和管理上给予优惠和帮助,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住在自己家中,由家政公司派专人每天(或定期)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家政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及医疗护理等内容的医疗保健服务,服务人员和服务项目由老年人自主选择。“居家养老”主要针对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可满足多数农村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经济成本较低,有利于我县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家政服务队伍。家政服务人员应经过一定的培训,并由公安机关备案,工资由家政公司统一发放。人员应尽可能在本区域选择,这些人容易被本地老年人接受,还可降低成本。我国许多农民工在45岁以后由于身体不能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从城市返回农村,因此45岁至55岁的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可以成为农村“居家养老”所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的生力军。应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家政基本知识培训,既满足了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