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文章))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分析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首先,我市工业经济实力雄厚,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先后投资60多亿元,完成了浮法玻璃、铅冶炼综合治理、煤焦化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使济源由一个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在“工业强市”战略之下,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和机械制造、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60亿元。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1.9亿元,同比增长20.2%。济源市以切实、大力度和机制化的财政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到2008年累计投入8亿元。2009年达到3.9亿元,如果再加上镇级投入,市、镇两级今年的投入将超过5亿元,全市38万农民单单从2009年的财政投入中,人均受益就高达1300多元。这些投入除了用于支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外,主要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我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市域经济发展快,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累计建设各类城市项目1289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间,完成了环城公路、世纪广场、新行政区、污水处理厂、篮球城、湨河治理、新济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品位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2005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41个,年度投资12.5亿元。完成了愚公路、济源大道、汤帝南路、太行中路、济渎西路、马寨桥“五路一桥”建设和文昌路、工业大道、新济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综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网15.89公里、供热主管网8.15公里、供气主管网13.52公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厕33座、垃圾中转站33座,新增园林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称号。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0多个,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第三,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快,三产收入比重大,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几年来,济源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889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6176元,居全省第二位,从2006年起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连续3年增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017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09元,位居全省第三。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32:1缩小到2008年的2.24:1。2009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31元,增长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98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幅继续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二、突出四大工作重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因此,要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

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要做好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使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快速向农村延伸,真正实现城乡规划建设无缝对接。尤其要突出抓好以市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全市着力打造中心镇和中心村,充分发挥中心乡镇村的吸纳和辐射作用。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一年一个台阶。

二是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要按照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农业生产要按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养殖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打造蔬菜、畜牧、水产和林业四大板块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冶金、建材、机电、能源等工业基地。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使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同步并进、一体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工业化水平。在城市和镇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力争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局面。力争3—5年,全市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是建立人才自由流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进城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整治恶意拖欠农民工资的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营造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环境。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务工的援助制度。同时,鼓励和支持成功人士和打工者回乡创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建设、投资农业发展,加快城乡人才的平衡互动,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是建立户籍统

一、土地承包责任制稳定的政策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我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各地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同时,要鼓励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