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次成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淮河主汛期即将到来、春灌工作全面展开之际,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明确调整充实的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分析今年的防汛抗旱形势,动员全县上下从现在开始,紧张投入到防汛抗旱准备中去。刚才,德宝局长传达了省、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郭局长通报了今年的气象形势,等一会国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把握形势,切实增强防大汛、抗大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对于我县能否圆满实现既定目标举足轻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通过种种情况分析,今年的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大家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从各级领导的要求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4月11日专门召开了国家防总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4月12日,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也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在4月23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汤林祥市长专门就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下大气力抓紧抓实抓好。第二,从我县的特殊县情看。我县地理位置特殊,丘岗与湖洼并存,“无灾不成年”,是一个典型的灾害多发区。2003年的洪涝灾害,使我县遭受巨大损失,灾后重建到现在仍在进行。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县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县的社会稳定。第三,从今年的天气趋势看。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淮河流域性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不能排除局部地区强降雨所造成的洪涝灾害。汛期总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淮河以南偏多,梅雨期梅雨偏强,梅雨结束后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伏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气象预测在沿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记得,2003年也是预测淮河流域性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就在这一年,淮河出现了特大洪涝。第四,从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看。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我县实施了一批治淮项目,防灾抗灾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防汛抗旱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问题。正南淮堤加固、东淝闸扩建等仍在建设之中,城南防洪圈堤、陶店保庄圩还没有经过洪水考验,安丰塘、大井、花果等水库属病险水库,这些都给我们做好防汛工作带来了难度。第五,从目前的防汛队伍及物资看。2003年淮河大水,我县防汛抢险物资消耗很大,如今缺口很大,远不能满足防大汛的需要。随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组建防汛队伍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各部门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绷紧防灾抗灾这根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更扎实一些,牢牢掌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

二、明确任务,明确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重点根据省、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今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的目标任务是做到“六个确保”,即,确保淮、淠干堤安全,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安全,确保中小水库安全,确保九里联圩、肖严圩、建设圩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将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底程度一要认真做好防汛准备工作。会后,各防汛指挥所和县防办要按照“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要求,立足于早,认真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开展汛前检查。各防汛指挥所由指挥牵头,组织人力全面开展汛前检查,把度汛安全隐患查清、查实,对重点防洪工程如穿堤建筑物、中小水库、涵闸、机电灌站尤其要加大检查力度。检查发现的问题,要集中人力、集中时间抓紧处理,不留隐患。汛前无法处理的,要落实度汛措施和责任人,备足防汛器材。要结合汛前检查,加强对淮、淠河的采砂管理,对于无证采砂的,指挥所要依法果断采取措施,促进河道采砂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制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县防办要认真总结2003年特大洪水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对已有的防洪预案进行修定完善,进一步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三是抓紧筹备防汛抢险物资。县防指要按照防大汛要求,对照定额抓紧向乡镇下达今年防汛抢险物资筹备计划。对于现有防汛物资,水务局要加强清点、晾晒等保管工作。四是落实防汛抢险队伍。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客观上对防汛力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县防办要认真研究,想方设法进行解决,防止出现“册上有名、帽下无人”现象。要采用改革的办法,协调人武部组建民兵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加强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二要突出解决内涝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县防汛的最大问题是内涝问题,内涝一直困扰着我县的经济发展。2003年,我县漫破圩堤100座,受灾面积达130多万亩,主要原因就是“关门淹”。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一是加强监测,科学调度。县防办在汛期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合理控制内河水位,减轻内涝;二是适时启动排涝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