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理市区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建议

德阳中学

何晶晶

当前,德阳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我们全面进入“汽车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交通出行的“矛盾期”和交通管理的“转型期”。目前,德阳中心城区面积已达72.1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里程达335公里,市区汽车拥有量达13万辆,宝成铁路、成绵高速、108国道、106省道贯穿境内,中心区域已形成“六纵十横一环”的路网骨架,城市道路以“混合”交通为主,全市拥有机动车70.5万辆(其中汽车42.5万辆)、驾驶人126万人、管辖道路总里程13425公里。

在人车路矛盾凸显的今日,导致不文明交通现象大量存在,交通文明指数差强人意。提升交通文明程度和交通文明指数,单靠实施行政处罚手段已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如何做到坚持统筹兼顾、构建文明交通,保障道路安全顺畅呢。现就如何实施文明交通做一些探讨。

一、德阳市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在路口等待信号的车辆排成长队,有的驾驶人占用其他车道前行,严重危害交通安全。(市区长江西路)

(二)有些公交车、城乡客运、出租车等,为了争客或者抢时间,在道路上随意变道抢道,随意停靠路边下客上客。被称之为“马路杀手”。(市区德什路口)

(三)行人横穿马路现象较为普通。明明划有人行横道,明明指示灯为红灯,可偏偏有行人“左闪右躲”横过马路。(市区洋洋百货等商业圈)

(四)骑乘两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或遇见前方有交警检查时,便将随车携带的头盔从车中取出“戴”在头中。(市区青衣江路口)

(五)在城内路口有信号灯时,我们也会时常发现有闯红灯现象。同时,非机动车随意调头或变向行驶现象突出。(泰山路二中附近)

(六)有些驾驶人遇到前面有车、有行人或堵车时,总想着自己,遇有急事硬挤猛冲频繁按喇叭,甚至有非法安装警笛,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了噪音污染。(庐山路)

(七)在日常行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驾驶人向窗外乱扔果皮、烟头、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市区火车站周围道路)

(八)一些驾驶人在夜间驾驶车辆时,不按规定使用灯光。一直开着远光灯,还有的远光车灯是经过非法改装的,氙气大灯照明负荷的光让人目眩,这样会造成迎面驾驶人前方10米左右出现盲区,使相向而来的车辆驾驶人和行人无法看清路面情况等行为,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等等。(市区华山路)

二、“不文明交通行为”主要原因分析

(一)交通法规的理解方式存在错误的思维定式。正由于政府管的、电视播的、人们说的都是“涉车”的元素,极少有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行为进行重点管理和宣传,导致了80%以上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都存在“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是约束机动车的,和我们没多大关系”的错误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往便演变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式,认为“反正汽车得给我让路,撞到了也得赔”,由此而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就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了。

(二)交通安全文明意识培育机制没有切实建立。广大学生家长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闯红灯、随意变向、占道行驶或不走人行横道而横穿马路,为孩子树立了反面榜样,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上埋下了“可以随意横穿马路”的思想种子。同时,各中小学校并未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日常的教学大纲,导致孩子们对“交通安全”的概念模糊,无法形成系统化的交通出行概念。

(三)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文明意识仍不足。机动车驾驶人驾车通过十字路口、校园街区以及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聚集较多的路口时,不减速慢行而是继续保持高速行驶,一旦有人突然出现时,他们刹车不及,从而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四)“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查处难度很大。查处“不文明交通行为”行为是全国交警同志公认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加强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处罚,在一定程度了减少了违法行为数,但是整体效果不明显,而且长期大力度推行,警力负担太大。央视曾经报道了交警在路口处罚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新闻,行人不配合、容易发生口角冲突等突出问题均暴露了该类违法行为的查处难度。

(五)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不尽科学。支路和次干路应该在路网中占主要比重,但是我们更注重主干路建设,支路和次干路密度达不到要求,导致行人和非机动车都被汇集到主干路上,行人也就习惯了“不文明交通行为”。同时,新建的商业圈、住宅区没有合理规划停车管理,导致周边的停车秩序混乱。

三、对治理德阳市区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建议

(一)营造文明交通的强烈氛围。交通文明的程度取决交通参与者的素质高低,共建文明的交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因此,在宣传工作中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文明交通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从正面引导交通参与者崇尚文明交通,遵守交通法规,既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要对他人的安全负责。另一方面,要加大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曝光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遵守交通法规为荣,以违法交通法规为耻的氛围。

(二)加大对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惩罚力度。从根本上说,不文明交通行为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出现在马路上的人,彼此基本上是陌生的,而人们常常在熟人社会中,才能表现出应有的宽容、理解和文明。而一旦进入人与人之间不熟悉的社会,这些优点容易被自我淡忘,反正大家都互不认识,交通违点法也没有什么。在熟人社会,道德自律往往容易发挥作用,约束人的行动,直到变成一种自觉。在道德约束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时,规则就应该及时发挥作用。因此,公安交警部门要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人车流量大、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差等问题,实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对客车超员、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法律上限严处,形成依法严管态势。

(三)抓好源头管理。真正为社会输送安全意识强、职业品德好、技能素质高的机动车驾驶合格人才,在基础、源头上把好预防交通事故的第一道防线。

(四)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纳入安全生产管理和文明考核的范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看不到、摸不着,实施起来千头万绪。目前,道路交通事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应当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列入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加大管理力度。

(五)坚持调查研究,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格一是切实落实好交通指数测评措施。要认真落实交通指数测评工作,在新建商圈、工业圈、住宅区时,公安交警参与规划,对停车、周边交通秩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建设相关交通管理设施,保障道路交通秩序畅通。二是加强隐患排查,通过完善各类交通安全设施、及时修复人行道等措施,让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对行人、非机动车容易横穿的路口、路段实行封闭隔离三是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应开展一次全面的交通安全设施调研活动,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交整改建议,力争进一步优化信号灯设臵,完善城市道路规划,通过综合施治,缓解人、车“争路”矛盾四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路网,确保城市道路主干路、支路和次干路在路网中所占比重更合理、更人性化。根据人流量等数据,在路口设臵必要的行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行人“有路可走”。

第二篇: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现象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现象、成因、危害与对策

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进全社会文明交通进程,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期盼和新要求,着力纠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是当前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感受,对不文明交通行为现象、危害与对策作简要分析。

一、当前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机动车不文明交通行为表现。违反道路交通标志闯闯红灯、不依序停车排队等候红绿灯、乱鸣喇叭、夜间行车时不按规定使用灯光、不按规定超车、超速或超载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既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又影响了城市形象。

(二)非机动车不文明交通行为表现。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随意穿插、逆向行车、占用机动车行道、骑车带人或带超长物件、中小学生放学后成群结队骑行、双手脱离车把、嬉戏追逐打闹等行为。

(三)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表现。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公路、过公路时打手机或不左右看、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或斜穿马路等现象。

二、不文明交通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的观念不强。各类交通参与者在从事和参与交通活动中,由于社会道德素质不高,文明出行观念不强,对不文明交通行为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文明交通行为的概念模糊,防范意识淡薄,很多参与者普遍认为只要不是酒后驾车、超速行驶这样的严重违法行为,骑车带个人、占道行驶、向车外抛洒杂物等,这样的行为只要自己方便,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更不会造成交通事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良行为和习惯。

(二)行人和非机动车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道路交通管理的侧重点都放在机动车违法行为查处,对于文明交通行为习惯尤其是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缺乏管理甚至不管理,造成了非机动车和行人任意与无所谓的交通参与态度,几乎不受任何约束。

(三)基层公安交警部门警力不足造成管理不全面。基层交通民警每天上路维持交通秩序、24小时值班接处警、处理各类交通事故,再加上各类大小保卫开道、专项整治活动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警力。要想再抽出部分警力放置路面专门加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管理与整治确实是力不从心,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交通参与者的误解与对立情绪造成执法难。对不文明交通行为,民警在路面劝导和纠违过程中,大部分人能够理解并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认识态度较好。但不可否认,有部分参与者不理解,甚至是误解产生对立情绪。他们错误的认为交警拦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罚款,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不文明交通行为既没犯法又不违规,凭什么拦我、管我、罚我款。所以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对交通违法及不文明交通行为的蔓延和泛滥,在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三、不文明交通行为带来的危害性一是扰乱正常的交通秩序。因为机动车抢道行驶,不按序排队等候等不文明交通行为极易造成交通堵塞,造成路面秩序混乱,既造成自身通行缓慢也造成其他车辆通行困难,降低了道路的使用通行率。

二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车辆的激增,事故、堵车也随之高发。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机动车不文明交通行为引发的比例很大。

三是造成社会不稳定。不文明交通行为会损害到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利益,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引发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减少和消除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对策与思考

(一)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强文明交通宣传。针对不文明交通行为,一是公安交警部门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时,应将文明参与交通活动有的放矢地融入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全面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守法意识。二是通过邀请新闻记者及时跟踪报道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安全隐患整改等工作情况,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坚持以“五进”活动为载体,深入基层,通过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进机关,零距离、多层次、全方位地向社会群众宣传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宽文明交通宣传渠道,丰富交通安全宣传内容

(二)创新警务模式,建立快速反应的动态交通管控机制一是创新勤务模式,对于严重的不文明交通行为适时地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加大对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形成高压态势二是在执勤过程中,民警要改变过去只处罚机动车驾驶人而对非机动车和行人实行松管的做法,不光对驾驶人要处罚,对行人也要处罚,让所有的道路交通参与者认识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危害,从而自觉遵法守规,养成安全出行,文明参与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加强联系,形成整治合力。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整治不仅是交警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公众的责任。光靠公安交警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的特殊作用,从而形成整治的整体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议行政不作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行政不作为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轻微渎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隐蔽性,但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直接违法行为,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障碍。近年来,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故频发,如“毒奶粉”、皮革奶、健美猪等事件、广西南丹矿难等等,这些天灾人祸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暴露了有关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严重问题。又如教育乱收费,民营医院的虚假广告坑害病人等等众多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行政不作为息息相关。产生行政不作为原因比较复杂,它不是某一社会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行政不作为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权本位”理念相当浓厚,将行政权力视为一种可以自主控制的权利,是否作为、何时作为由自己说了算,没有形成现代法治意识,服务型政府理念。另外,传统中国长期以来就以“熟人社会”为基础。因此,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关系网面前,搞变通、搞妥协,产生行政不作为现象;而行政相对人在面临行政不作为时,往往也希望借助人际关系解决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得罪不起行政机关,大多行政相对人能忍则忍,而这恰恰又放纵了行政不作为。

(二)历史与体制的原因

受传统服从意识的积淀、影响,一些执法人员,总是围绕上级命令和指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开展工作,不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有所作为。比如对于上级没有安排但影响甚至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置之不理,放任其长期存在,危害加大,处理难度不断增大,成为行政管理的一大顽症,最后导致这些矛盾必须通过地方行政首长甚至更高层级出面干预才能解决,从古代的赴京“告御状”到今天各个层级的“上访”,与一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长期行政不作为有着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三)立法方面原因

当前我国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对行政不作为没有形成震慑力量,这也是行政不作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不闻不问,城建部门对违章建筑视而不见,公安部门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放任不管等都是典型的危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为,潜在危害性很大,然而就目前我国现有的诉讼法律制度看,没有规定对公共利益损害时的被诉主体的责任追究方式,无法从法律制裁的方式来处分这类行政不作为,放任了行政不作为的发生。另外,行政程序立法滞后。大多有关行政程序方面的规定都是由执法的行政机关自行设定,致使规定中对行政相对方设定的程序要求严格、繁琐,而约束行政机关的规则少。由于对执法机关没有具体的执法程序、时间要求,容易滋生行政不作为现象。

(四)行政机关自身原因

1.执法人员责任意识淡漠

有的执法人员责任意识淡漠,作风不实,开会多、应酬多、考察多,深入基层调研少,遇到具体问题时则推诿扯皮,甚至不作为;有的工作重点放在领导批示、上级考核的工作事项中,对关系公共利益、群众利益的事、对老百姓的合理要求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有的执法中讲形式,摆花架子,工作方法停留在发文件、开会传达精神上,对发现的问题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制止行为,使得社会矛盾长时间得不到化解。

2.工作方法被动、滞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管理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执法部门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上被动、滞后,对一些新事物不知如何应对,往往选择观望态度,或是层层上报,等待上级指示,形成行政不作为。有的是因为执法部门工作方法单一或工作力度不够,执法效果差,群众认为其没有作为。如环保部门治理夜间噪音问题,环保部门专门为此设立有夜间值班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就去施工现场予以制止。但是由于缺乏过硬的措施,环保部门执法人员一走,施工单位又开始施工,群众认为夜间噪音不断是环保部门没有切实履行行政职责,属于行政不作为;而环保部门也认为自己很冤,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安排专人值夜班,可由于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成效甚微,群众还认为没有作为,效果不好。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到执法部门的管理方式已不太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由于行政机关在行使职责时缺少科学性、长效性、经常性、制度性的管理措施和约束制度,执法时缺乏足够的力度和措施,行政执法不能达到一定的逾期目标,执法效果不好。

3.考核机制的影响

随着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法律意识的提高,许多公民选择运用诉讼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行政机关为减少诉讼案件的发生,以诉讼数量多少考核执法人员质效,实行追究制或一票否决制。行政执法人员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办案越多,被追究的风险越大,而对其行政不作为责任很难追究。所以,一些执法人员尽量不办案或少办案,在执法时也更加谨慎,缩手缩脚,尽量少用行政强制措施,以求少出错,抱着“无过便是功”的想法,得过且过,力求稳妥。在这种只罚不奖的考核机制下,助长了一些行政不作为现象的发生。

4.行政职能重叠、交叉

由于当前我国一些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职能划分不清,机构臃肿,政出多门、有多头管理或者无人负责的现象,也是办事推诿、扯皮的重要根源。一些本应该由某执法部门主管的事,因涉及到其他部门的职权,不得不受其制约,结果导致执法效力相互抵消,应当履行职责的部门不能作为。比如在具体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联合执法,但是作为几个平级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具体谁来牵头,协调组织开展工作不明确,限制了行政机关的执法积极性,履职不主动,对一些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不作为。另外,由于利益驱动,各执法部门从制定部门规章到具体执法过程,都以本部门利益为中心取利弃责,形成有利的事各部门争相插手,无利的或者“麻烦”事互相踢皮球,产生执法空白区。如对于食品和药品的监督管理,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但这方面的广告又归工商部门管理,一旦出现食品药品的虚假广告,消费者受了欺骗而找主管部门时,也容易发生“两不管”现象,造成行政不作为。

5.执法条件受限制

一些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措施和手段,行政执法显得软弱无力,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率。有些行政机关监管的范围较宽、而执法部门人员配置较少,也形成监管不力。当前社会行政违法成本低,而行政守法成本高,一些单位、个人违反环保、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后,对其经济利益不仅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其收到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促使其铤而走险,选择违法行为,当相关执法人员对其进行处理时,这些企业自恃为地方的利税大户,不把行政执法部门放在眼里,甚至发生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被围攻殴打的情形,使得行政执法人员面对一些违法行为不敢作为或无力作为。另一方面,受执法部门人员配置、设备投入方面的限制,也制约了执法部门职能的发挥。

6.行政执法有时受干扰,有压力

一些基层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求工商部门简化登记程序,降低登记门槛,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登记,甚至专门出台文件限制或者阻止工商部门对一些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有的地方政府对监督性的行政执法部门存在排斥心理,甚至为保证地方利益,规定对当地利税大户如煤矿企业等进行安全、质监、环境等方面检查时,还要经过一定审批手段,为正常的行政执法设置障碍。在gdp成为考核官员重要指标的时候,地方政府为当地经济利益考虑对招商引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当地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尤其是监督性执法部门不能作为,这也是目前一个现实的问题。

二、几点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立法

首先,按照《立法法》规定的立法程序进行立法,改变目前大部分行政法规、规章的起草人是该规章执行人的现状,防止在立法中掺杂部门利益而影响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全局性。其次,强化程序立法。行政程序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起着制约、规范的作用,必须强化行政程序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实施主体、方式、时效及法律后果,尤其对行政主体履行职责的时限要有具体、合理的规定。规定还应当遵循有利于相对人的原则,如对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如超过一定时效不履行作为义务的,视为默示同意。防止久拖不决,尽可能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性的执法监管体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应该是当前重点工作。执法部门不能局限于补救式的事后管理方式,执法理念和方式要进行变革,应该由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转变,由人员监管向制度监管转变,由行政化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由管人向服务转变,运用科学化、长效化、制度化的行政执法措施去管理社会各个领域,并逐步形成管理体系,树立各行业、各领域的行为规范,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提高执法部门监管能力,重点要在制度管理上、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首先,要形成生产经营行为制度规范和行业标准。严格规定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关系民生的重点产品应该对各个生产环节提出明确的安全生产要求。其次,政府监管重点放在监督企业落实各项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上。监管应该是常态性的、制度性的。政府要加大监管投入,增强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全程监管机制,致使不合格食品不能流通入市场。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督责任。最后,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落实食品安全体制的责任追究制,提高震慑力。对违反食品安全的人和事一抓到底,决不手软,不仅加大罚款等经济制裁力度,罚至其倾家荡产,而且要限制责任人今后的消费水平和从业选择,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刚性的惩罚措施,要使生产经营者不敢有违反食品生产经营规范的行为。通过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和效果,有效避免形式作为而实质不作为等“管不住”现象的发生。

(三)完善执法人员选拔任用及考核机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一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从干部队伍建设上治理不作为二是要加强执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养执法人员在职务行为中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服务性政府理念,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勤勤恳恳为公众办事。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社会管理、执法水平。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奖惩考核机制,将岗位职责与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对勤于政事、政绩突出的执法人员给予褒奖,并据此作为任用、提拨的条件。对于缺乏敬业精神的不作为者,要让其有危机感,对于因不作为导致严重后果的,还要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发挥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实现对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长效、可持续激励,最大限度遏制行政不作为的发生。

(四)强化社会成员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机制

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必要的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诺、尊老爱幼、弃恶扬善、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全社会道德诚信机制的培养建立。加强关于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培养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并将道德层面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建立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对守信者予以鼓励奖励,对失信者予以惩戒;强化社会信用管理体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中,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舆论氛围,减少甚至杜绝不作为行政行为的发生。

第三篇:不文明现象建议书告别不文明行为

倡议书

菁菁校园,学子圣地,碧树芳草,一花一木,靠我们全体学子共同呵护,才有其春意常在;灯火辉煌,莘莘学子,苦读不辍,优良学风,靠我们全体学子孜孜追求,才有其硕果累累;师生和睦,自尊自爱,孝敬父母,民族美德,靠我们全体学子言行相随,才使其蔚然成风。校园文明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净化、美化校园环境,激发广大同学爱校建校热情的有效载体。然而,在我们美丽的盛兴校园,有那样一些事不断撞击着我们的眼球:随手乱扔现象还在发生,如厕不冲水的现象仍然存在,违禁品带进校园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因此,针对此次调查报告的结果,我们希望我校全体同学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盛兴人;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正气,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同学们,文明与不文明都是一种习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近得触手可及。文明就像一盏灯,燃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点亮它,那么校园这个小社会就如同夜晚的灯火一样,光亮多一些,黑暗就会少一些。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刻意注重言行的瞬间。有时候多走几步,手中的垃圾就有了归宿,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得到了尊重;有时候多几秒钟耐心的等待,对自己的生命是一种珍视,对他人的安全也是一种保障;有时候多说一句谢谢或者对不起,既温暖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同学们,我们不仅代表着我们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应坚决摒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亲爱的同学们,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份希望;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良好的习惯,收获人生一世的精彩。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上。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让我们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文明之人,让和谐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我们全体行动起来,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争做文明盛兴人。

告别不文明行为,构建和谐校园。

教育部2103.3.13篇二:杜绝三种不文明现象倡议书

杜绝三种不文明现象倡议书

一。随地吐痰、乱扔乱倒。

不管是在操场上,还是在教室里,有时不愿观瞻的恶习总会发生,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表演他的“痰功,大有金庸先生笔下武侠的功力。孰不知你这一爽你的杰作,不仅不符合中学生的道德标准,影响自身的文明形象,还让病毒由此滋生漫长,四处传播,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二。抄作业,练习作弊,丢弃诚信。有些人总是想吃“嗟来之食”,甚至在班内放肆地宣言抄作业作弊的壮举。姑且不论此类同学考得怎么样。就算赢得了高分,却输掉了立人之本的诚信之心。对个人而言,作弊就是自欺欺人,是不诚信之恶习滋生的温床,是培养不自信心理的摇篮;对同学而言,一人的作弊对多人的不公平;对于整个学校而言,作弊之风一旦形成便关系到社会对学校及学生的评价的优劣。

三。.满口脏话,缺乏素养。

前天饭后,一女同学习以为常粗口而出“猪”,另一同学也没有涵养,掩盖不住愤怒与其对口大骂,那骂的阵势,用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作品里的话,描绘这一场景在恰当不过,“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说脏话很酷、很有个性,甚至有的女同学也说脏话,这点是零容忍的。在我们农村把读书之人称为书生,文明用语是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这些在书生连起码的道德用语都没有学到,读什么书呀。用农人的风俗习惯来说,那就会变成“畜生”了。

高二。三十一班

班集体签名:篇三:杜绝不文明行为倡议书

主题。告别校园不文明行为倡议书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告别校园不文明行为”。我们的校园,草地茵茵,环境优美,歌声萦绕,书声朗朗,这里充满着生气,充满着希望。但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正蚕食着我们丰富而纯洁的校园文化,正污染着我们美丽而纯洁的心灵。那些被主人随手丢弃的废纸和零食袋在校园的某个角落无声的哭泣,那些脱口而出的脏话也会隐约在耳边回荡。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爱护校园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清静,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而这个美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去创造,为此,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发出以下倡议:

一、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珍惜荣誉,不做可耻的事。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争取好成绩。

二、养成主动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自觉遵守课堂和自习纪律。。

三、爱护公物,不人为破坏桌椅,拒绝“课桌文化”

四、维护公共利益,不在教室里吃零食,休息时间内不再宿舍里喧哗,不在床上跑跳、打闹

五、节约用水,用完后拧紧水龙头,杜绝“长流水”。节约用电,按学校规定时间熄灯,杜绝“长明灯”。

六、就餐时不大喊大叫,不浪费粮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

七、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举止文明,言行得当;孝敬父母,尊

敬师长,友爱同学。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以上文章摘自网络,采摘过程中的不文明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在我个人看来,这种现象的根源无非是一个“贪”念控制着我们的行为,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这些贪念在采摘的过程中是否持续存在着,是否由一味的贪心而最终培养成无羞耻的贪德。。而这种贪,不是来自于物质的匮乏,不是来自于资源的不足,不是来自于社会所给予的不够充足,而是来自于贪念的心灵深处,小而言之,可以总结成为自私自利的个人行为,而这种自私自利的根源就在于——贪。。。

假如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那么这种现象的起因是否是来自于人们的“优越感”。。。正因为有了这种优越感,才萌发了这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才萌发了这一种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的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优越感,才激发了“不文明人类”的占有欲,才膨胀了“不文明人类”的道德底线。。。

但是这些优越感究竟来自于哪里呢。金钱。。。权力。。。还是卑微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