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理论建设思考

重视和强调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杰出贡献。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突出制度建设在执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首先是在认真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始实现了由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到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并重的重大转变。

党的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制定了党的章程,并把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但这时党的制度建设主要是体现在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之中,并没有单独提出。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同志认真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我们党在这个时期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和法规,推动了党的制度建设。党执政以后,在健全党的组织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党的监督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曾一度难以有效贯彻执行,从而导致了个人崇拜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引发了“”这样的历史悲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的惨痛教训,从全新的视野和角度提出党的制度建设问题。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进程中领袖个人作用与制度环境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出现像“”这样的严重失误,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但制度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从这个意义讲,制度比领导人的素质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变色,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出处同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制度建设提高到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制度与领袖作用相互关系的认识,标志着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确立和形成。

确立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系统理论和基本思路

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另一个理论贡献在于,在科学阐释党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党的制度建设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形成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还在于为新形势下党的制度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把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了新形势下党的制度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党的制度建设思想。

按照邓小平关于根本制度要同具体制度相配套的思想,建立和健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制度和机制。例如,在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等。

按照邓小平关于制度是决定因素的思想,科学阐释了党的各方面建设的相互关系,对制度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科学准确的定位。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又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相互替代。只有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使制度建设寓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使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推进党的建设。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执政党建设新的实践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改革,在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和条例。这些重要法规和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正在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