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考
前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同志强调: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健康、扎实地向前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它从发展的角度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第一,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足程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是为了最广大人民,同时也要依靠最广大人民。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不断进入更高境界。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为民性,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振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句话,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既把发展作为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同时又把和谐作为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了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开始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这一正确原则,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如果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结果不仅会使和谐本身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来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果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不仅难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发展起来了,也只能是一个广大人民无法接受的畸形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历史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第四,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比如,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动展示了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使这一工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搞好前瞻性筹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不断开拓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要把促进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鲜明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要把发展这个主题贯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使这一建设的所有举措都能配合国家发展的大局,都能够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服务。要始终紧贴我们党谋求发展的实践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既把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课题,又不断用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来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生机。要注意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转化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要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对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把贯彻这一原则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和政府组织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工作任务和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政、外交、国防需要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也需要统筹兼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需要统筹兼顾,政策建设、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也需要统筹兼顾;东部、中部、西部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城市、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也需要统筹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需要统筹兼顾,先富阶层、后富阶层以及困难群众的不同利益需求也需要统筹兼顾;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需要统筹兼顾,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调整也需要统筹兼顾……可以这么讲,和谐社会建设拓展到哪里,党和政府就要把统筹兼顾原则贯彻到哪里。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其基本功能和领导方略,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把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来抓。要在总结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统筹兼顾的领导方法,健全和完善统筹兼顾的工作机制,从而不断提升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
要把维护公正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这个关键环节上求得新突破。要根据社会生活多样化发展的实际,把公民在基本权利上的公平不断向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方面延伸和拓展,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要使社会公正政策化。要依循公正原则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既能保证相关的社会公正要求落到实处,又对促进各个方面的社会公正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要使社会公正制度化。切实把公正原则深入贯彻到制度建设中去,把体现和维护社会公正作为完善制度的根本取向,从而用具体制度来保障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公正。要使社会公正法治化。党和政府要把依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把公正原则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且要把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司法公正原则落到实处,以法律的权威性来贯彻和体现社会公正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