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倡议书
广大群众:
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抓脱贫攻坚,一些基层党员和群众中不良人情风、盲目攀比风、低俗恶搞风、抹牌赌博风盛行,以乔迁、开业、升学、祝寿、满月等名义请客收礼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抹牌赌博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败坏社会风气、扭曲友情亲情,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为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倡树文明新风,为百姓减负,促精神脱贫,县文明委发出如下倡议:
一、婚事新办。不以彩礼、婚宴、房子、车子论姻缘,文明迎新娘、文雅闹洞房,倡导集体婚礼、家庭婚礼、纪念式婚礼,以参加公益活动、文明旅游等方式庆祝新婚。婚庆事宜确需宴请的,要向当地村两委会报批,由红白理事会指导(原则上不超过20桌,礼车不超过6辆,宴席人员限于本人亲属范围之内)。
二、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提倡办丧不超三天,不吃流水席,倡导敬老孝老,不建豪墓,提倡生态葬、火葬、公共墓地葬;确需宴请的,向当地村两委报批,由红白理事会指导(原则上不超过20桌,宴席人员限于本人亲属范围之内),不浪费、不迷信、不扰民、不攀比。
三、小事不办。婚丧嫁娶以外的喜庆事宜尽量不办。确需庆贺的,一是举办家宴,控制在亲属范围之内(建议2桌以内),未到现场的亲友,用短信、微信等表达祝福;二是由红白理事会协调,借助道德讲堂、茶话会或文体活动等方式举办喜事新办、简办仪式,表达美好的祝福。
四、勤劳致富不等靠。广大贫困户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遵德守礼讲文明。精神不进步,脱贫不算富。要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倡导“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节俭朴素、勤奋劳动、宽容礼让”的理念,不封建迷信,不抹牌赌博,不铺张浪费,不跟风攀比,勤劳节俭持好家,精打细算过日子,做诚信、孝道、节俭、勤奋、和谐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推进新民风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紫阳而努力奋斗。
紫阳县文明办
第二篇: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祖明远
调查背景
“512”汶川特大地震,把四川农村许多地方变成了重灾区。如何在悲壮中激发起奋进的力量,借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使之上档升级,这是摆在许多重灾区面前的共同难题。从百废待兴的地震重灾区到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样板,都江堰市只用了3年时间。在破解共同难题中,都江堰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这些探索,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就此,记者日前赴都江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4月的都江堰市,田野乡村处处春光无限。无论是向峨乡规划连片的万亩猕猴桃园,还是茶坪村舒适便捷的乡村连锁酒店,无不散发着浓浓春意,已经完全看不出地震曾为这里带来的伤害了。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借力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在农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着手配套产业建设,快速走出地震的阴影,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达到一定水准后,如何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做法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做强做大产业作为关键的支撑点。”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如是说。2010年,都江堰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28.46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6.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如同这醉人的春色,新农村建设给都江堰市整个乡村带来活力无限。
特色的产业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现场:
在向峨乡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前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果园依山就势连绵成片。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种植业如今走上现代化的产业之路,通过规模种植和品牌化经营,该乡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打特色农业品牌。现在都江堰猕猴桃已先后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都江堰新农村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复,千头万绪,就如一张网。在都江堰市农发局副局长徐兵眼里,从交通建设到土地流转,从村容村貌整治到基层民主建设,无不囊括在新农村这一概念中。在众多工作中,都江堰市特别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主线。
大力发展产业,已经形成共识,但发展哪些产业,却颇费脑筋。“要打造和推广都江堰造的高端农副产品,利用精细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在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上大做文章。”都江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熊先祥说。
依托科研院所,通过引入四川农业大学等战略合作伙伴,制定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等手段,都江堰市搭建起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平台,不断研发推广新品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智力、技术支撑。
科学规划,狠抓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了10个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民集群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业,走规模化种植路线。以翠月湖镇五桂村为例,目前已建起了一个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包括120亩食用菌栽培大棚,以及菌种繁育场、发酵料堆场、覆土消毒房等全套配套设施。通过深加工,该村出产的高端食用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收入也同步增长。
每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都是不断传播推广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的“播种机”。以基地为纽带将农户团结带动起来,一方面壮大了现代农业规模,另一方面也搭建起了农民增收的新平台。
由特色基地这个点进而集聚成农业产业这条线,都江堰市巧做“加法”,农业产业化向着全域拓展。通过彭青线、沙西线等“四横三纵”骨干路网将各特色基地穿点成线,形成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共涉及12个乡镇,耕地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覆盖农业人口19万余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4%。以特色种植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正成为带动都江堰农村发展的火车头。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现场:
在天马镇焦家院子农房重建点,公路旁的油菜花在阳光映照下黄得耀眼。一栋栋风格相仿却又各具特点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整洁平坦的小路贯穿整个小区,统一入户的天然气、自来水、光纤一应俱全,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农村住房的印象。
在地震中,都江堰城乡房屋受损严重,房屋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重建新家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都江堰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化危为机,创造性地推出“农村住房重建十大模式”。通过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住房重建有机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对接,真正将农村资源转变为资本,一举将都江堰市农村住房建设向前推进了20年。
借灾后重建契机,都江堰市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年内全市累积投入国省县乡村道路建设总资金60.53亿元,改扩新建道路里程超过震前历年总和,目前村村通柏油路,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新农村的“发展之路”。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以往因基础条件制约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幅度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同时,更直接推动了都江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以打造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都江堰市在着力营造自然景观的同时,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借助川西平原风光精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一条新路。
以大观镇茶坪村为例,新建的公路为深居山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出口,而依托重建住房构建的连锁酒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茶坪村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主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12元。地震前全村只有7台机动车,现在村民私家车数量已达50多辆。
良好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使都江堰的农村小区也有了城市气派,城乡差别在这里几近消失。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故事:
都江堰市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创新村级治理机制,对村级事务的提议、执行和监督形成了“提出议题、审核议题、公告议题、讨论议题、表决议题、公告决定、执行决定、监督反馈”的“八步议事法”,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简单的八个步骤,从程序上纠正了以往农村基层治理的随意性,有力保证了基层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生产逐渐走上轨道,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之后,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震前开始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确权颁证和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确定了一整套民事民定的思路和办法,调动村民议事的积极性。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为方便村民议事的“八步议事法”应运而生,在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和谐、消解矛盾、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也是地方发展的‘助推器’。灾后重建中,广大群众创造性地探索出了12种城市住房重建模式和10种农村住房重建模式,加快了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进程。基层民主的发展,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发展干劲更足了。”刘俊林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治理机制创新的效果。
在农村确权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初步具备的情况下,都江堰市还将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乡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将股权分配给集体经济的各个成员,使利益链条和利益分配格局有机联系起来,既能激活农村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能进一步强化对乡村干部的监督,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良性的制度架构,创新的治理机制,将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以打造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都江堰市在着力营造自然景观的同时,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借助川西平原风光精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一条新路。
以大观镇茶坪村为例,新建的公路为深居山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出口,而依托重建住房构建的连锁酒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茶坪村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主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12元。地震前全村只有7台机动车,现在村民私家车数量已达50多辆。
良好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使都江堰的农村小区也有了城市气派,城乡差别在这里几近消失。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