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制造环境下计件工资制研究

一、引言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基于订单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对离散制造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冲击。在敏捷生产背景下,客户需求随时发生或变更,客户需求的变化将实时体现为提前期、产品设计、工艺、需求量甚至产品类型的变更,在车间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各种急单、插单、改单、撤单,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这种冲击不仅使得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且也深刻影响了作业层员工的薪酬制度。

计件工资制是加工制造业常用的薪酬制度,早在古巴比伦就已出现。企业根据员工完成的件数或设计工时数,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计算应得的薪酬。在相当长的时间和范围内,计件工资制被普遍认为是公平有效的薪酬和激励方法,而且也的确对调动积极性和激励创造性起到了很大作用[1]。但是,随着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随着柔性制造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智能化复合加工设备的普遍应用,制造业企业逐渐感觉到计件工资制不再如以前那样“好用”,甚至出现企业和员工都对薪酬结算不满的“双输”现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计件工资这种方法过时了吗。计件工资制是典型工资制度之一,在科斯定理意义上与计时制、绩效工资制等其他工资制度具有等价性[2]。然而,现有薪酬和激励制度的研究大多关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且多数针对一般意义的组织,而对加工制造企业操作层员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专门针对计件工资制的研究相对也不多。曹进[3]统计和调查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发现计件工资是民营制造企业普遍应用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工作效率,但是会导致员工被动工作,且不能有效与企业整体绩效相配合;而张莹[4]认为,公平性和内部薪酬制度是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的关键问题所在;李志辉[5]通过分析计件工资的本质,指出计件工资制度可能对企业文化和团队合作存在影响,应该在计件工资中加入非物质激励因素,但是并没有说明如何进行非物质激励;万希[6]指出,计件定价标准的缺失、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员工精神压力等因素是计件工资制度的关键不足,但是并未对此进行深入讨论,也没有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在制造企业中的实践效果,讨论计件工资制度的利弊,探讨适合现代制造企业操作员工的薪酬方式。

二、作业层常用工资制度

工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补偿作用,劳动者用工资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二是激励作用,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三是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常用的具体薪酬形式有计时、计件、年薪、定额、项目提成等,而在制造业作业层经常使用的薪酬方式包括计时、计件和计分等几种形式[7]。

(一)计分工资制

计分工资属定额工资制范畴。它把不同工种、岗位、职务所承担的生产任务、岗位职责和经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科室、班组以至职工个人,用“分”作为通用的计量尺度,按照生产任务如产量、质量、消耗、安全等等,以及岗位职责、经济指标的完成程度加减计分,活分活值,浮动分配。它的特点是:

(1)对职工性质不相同的劳动用同一计量单位“分”进行换算加总,既便于多指标综合考核,又利于横向比较评价;

(2)便于把职工个人的工资收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3)机动灵活,适应范围几乎可及于职工全体。计分方式可以只对奖金分配计分付酬,实行计分奖;也可以把基本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同奖金捆在一起计分付酬,实行半计分工资制;还可以把全部工资(包括奖金)一起计分付酬,实行全计分工资制。

计分工资制在车间层次应用相对较少,目前多数制造企业对车间操作员工都以计件为主,辅以一定程度的计时等其他方式。

(二)计时工资制

计时工资指按职工工作时间长短计发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计时工资由工资标准和实际工作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由于各种具体劳动都能用劳动时间来考核,因此,计时工资具有普遍适应性,实行范围广泛。计时工资依据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长短来支付工资,计时的数额是根据职工工资标准和实际工件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的。按考核的时间单位不同,有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几种。

(三)计件工资制

虽然计时工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很多工作还要实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指按照职工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作业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计发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我国由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低,计件工资适用范围很广泛。为此国务院指出,对于符合实行计件工资的工作,都应当实行计件工资制。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1980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发出关于试行《国营企业计件t资暂行办法(草案)》的通知,又进一步规定了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具体要求,主要明确了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目的和必备的条件。

计件工资具有直接无限计件工资、有限计件工资、累进计件工资、超额计件工资等多种。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工种或单位应具备一定的条件:(1)能准确计量产品数量;

(2)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并能准确检验:

(3)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工人的主观努力;

(4)具有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和较健全的原始记录;

(5)生产任务饱满,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和产品销路正常,需要鼓励其增加产量。

根据以上标准,离散制造业显然是实行计件工资方式的最佳场合。

三、敏捷制造企业计件工资出现的问题

计件工资是按照员工生产的合格品的数量(或作业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它不是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即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来计算,因此是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在企业内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然而,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的出现,计件工资在离散制造企业中的应用逐渐出现一些问题,给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都带来一定冲击。

(一)工时定额的准确度难以保证

新的生产方式给计时工资制度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件的设计(额定)工时的准确度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系统排程的精度(计划的精准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员工所得的报酬数量。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制造企业必须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以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还不得不根据客户提出的新需求随时调整现有设计方案以及工艺路线。由于产品大多是为客户定制,批量小品种多,工艺部门很难对每个工件的工时进行精确设定,往往只能按照预制的“标准工时参考表”之类进行估算。精确确定设计工时需要考虑设备参数(如车床型号/类型、进给量、转速、控制精度、刀具类型和质量等)、工人技能水平、辅助资源如叉车、行车等的可用率等。并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运行与反馈,需要很高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几乎是做不到的。然而,因为工件的设计(额定)工时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报酬,工人经常就工序的设计工时与工艺部门出现矛盾。一方面对自认为工时不合理的工件消极怠工,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另一方面通过有意识地降低加工效率,造成设计工时偏低的“事实”,以此要求工艺部门增加设计工时。由于实际工时与设计工时的误差,车间作业计划做得越精细,生产上出现的混乱将越明显。这种结果与计件工资原本的激励意图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二)车间级作业计划频繁变更

以订单为基础的多品种小批量给企业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插单、急单、改单、撤单的出现。由于这种原因,许多情况下,工人不得不把已经准备好的工件中断加工,甚至将正在加工的工件撤下。临时换上其他工件重新开始。这样不仅打乱了车间整体生产排程,浪费了当前工件的准备工时,更重要的是对员工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并由此产生挫折感,严重影响员工的效率。对于计件付酬的员工来说,这些效率的损失实际上就是自己收入的损失。因此,员工往往对这种插单现象采取抵制的态度,而调度人员在订单交期的压力下又必须安排插单,于是出现车间调度计划执行难度增加的尴尬局面。新近出现的aps排程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的车间调度计划,大幅减少急单插单现象。但是由于各种不可控因素产生的插单和由于客户需求变化而导致的改、撤单不可避免,加上前文所述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即使有科学合理的排产方案也不能保证很高的执行效率[8]。

第二篇:政府环境规制视角下我国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研究政府环境规制视角下我国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研究

摘要。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尝试性地从政府管制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行为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环境管制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呈现u型关系。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政府环境规制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67-03

引言

当下世界范围内,多数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当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已非常严峻时,必须以巨额经济支出作为代价用于对环境进行整治。这本身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浪费[1]。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雾霾等环境污染,且这几乎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而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依然成为关系未来发展的主流研究课题[2]。但是,现阶段中国在环境治理与环保投资的现状层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并不乐观。政府应承担起市场监管的重要角色,却在当下成为了中国环保投资的主体[3~4]。政府环境管制政策与制度是从外部层面对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环保投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环保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在分析环境形势和治理现状基础上,逐步出台了系列强化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对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需以高额资金投入为前提,采购大量清洁生产设计书和设备,购买先进的环保系统与设施,设立专责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组织机构等[5]等。这本身对企业来讲为一项巨额的成本,且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与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对于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行为的态度如何。企业环保投资决策是否会受到且如何受到来自股权特征的影响和控制。均为本论题探讨之重点内容。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立足于这两个层面对该投资行为展开分析,即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而立足于会计理论层面来对该行为展开分析的研究成果不够丰富,这就为后期的系统性研究带来障碍[6~8]。除此以外,我国关于上市企业环保投资行为影响成因的分析探索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环保投资,选择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了2010―2015年五年间的经验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企业的环保投资行为重点从政府环境管制视角进行尝试性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对企业采取的各项环保投资行为以及企业股东和管理层对于环境环保的态度等予以探究。

一、理论分析

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展开强行管控,给企业施加了很大压力,这是一种直观的、硬性的制约。政府早期的管控都是直接管控,然而如今已经逐渐转化为直接管控与间接管控互相融合,逐渐把投资方、消费方以及社区民众等利益主体的管理作用调动起来,通过经济激励机制与信息披露自主机制,鼓励企业提升环保投资水平,促进国内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经济激励机制包含企业购入环保设施能够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务补贴与优惠税收政策、企业运用环保及时能够获得政府部门的扶持、企业实施绿色生产能够减少排污费支出等。同样,政府也是提升环保投资水平的关键外在支持力。如果上市企业能够做到节能减排,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购入与研发环保设施可以获得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在税收方面,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一系列措施都能够鼓励上市企业不断改善生产工艺,发展绿色生产,处理好各种污染源,进而使环保投资效益得到提升。

二、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影响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数因素都存在着不可控的特点,所以难以详细深入地进行研究,因此。p者选取了影响力较大,并且较为便于了解的政府环境管制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实践证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管制强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环境保护在地域间以及行业间会存在差异性较大的环境保护立法。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强制力对企业环保行为进行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政府环保工作的主要手段。相关环保立法不断出台,也对这种手段的应用给予了强化,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的限制不断增加。实践证明,政府环境管制的应用带有着双面性的特点。这种双面性的产生与政府环境管制的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管制强度过低,企业的遵守效果较好,但是环境保护的水平较低。而管制强度升高后,并达到临界程度,则会对政府和企业均产生影响,使得政府环保职能增强,企业之间环保支出趋同。并且,伴随着我国在环保方面的立法不断完善,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会使得企业进行环境投资的收益高于环保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环保投资进行了激励,并且也开始更加积极的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进行遵守。由上述可知,政府环境管制能够从不同层面会企业所进行的环保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具备显著的“门槛效应”。鉴于此,笔者假定存在无变量环境,通过进行假设的方式,来对论题进行研究。

假设。政府环境管制强度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之间的关系呈u型。

(二)变量指标和模型选择

1.变量设计。在本文中,被解释变量――企业环保投资规模(epi)用“投资/资本存量”相对数表示,这有助于减少企业规模对环保投资规产生的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额度以投资代为表示,而解释变量则表示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进行管制的强度;资本存量代表的是一年中总资产之间的算术平均值。在本论题中,尝试建立在本当前行业已有的行业环境管制综合指数基础上,通过方法和思路层面的创新,以我国各地“工业三废”污染达标指数为依据,对各地政府管制环境的强度进行综合性反映;股权结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等;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控制变量为投资机会和产权性质,其中投资机会用tobin’q值表示,发展能力用总资产增长率来表示。

2.模型构建。本文选取2010―2015年之间的企业环保投资额作为研究数据,本文构建的基本多元回归模型:

epii,t=β0+βif(xi,t,zi,t)+ui(1)

结合本文中选择的变量,模型(1)扩展为:

epii,t=β0+β1ersi,t+β2largesti,t+β3balancei,t+β4managei,t+β5institutei,t+β6roai,t+β7sizei,t+β8sizei,t+β9oppi,t+β10statei,t+ui

(2)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中国证监会2013年第二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其筛选过程如下:(1)将st、sst、pt等样本公司剔除;(2)将金融证券业样本公司剔除;(3)将数据不完全的样本公司剔除;(4)将西藏上市公司剔除;(5)将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剔除。最终,得到了188家样本公司。本研究分析过程所使用的数据,其来源主要有: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环境等报告,是企业环保投资额数据的主要来源;第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是地区环境管制“工业三废”指数的主要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则是“工业产值”数据的主要来源;第三,本文数据来源于csmar、wind数据库、样本公司2010―2015年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国泰安数据库、新浪财经以及各上市公司官网。

4.统计分析。(1)描述性统计。通过针对统计变量进行一定的分析显示,epi的平均值都在0.0110,而变量的中位数为0.0032,这表明企业环保投资在总资产平均比例中,占据了大约1.1%的比例,很多样本公司并未将过多的资金投入环保工作中,该项投资规模通常总样本的平均值低,这同时也意味着,样本公司未给予环保工作足够的重视。epi标准差,通常都比中位数和均值高,并且数值上下波动大,这意味着样本公司具有属于非正态环保投资规模分布特征,在环保投资行为方面,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企业股权结构中的largest与balance两个变量,其中前者的中位数以及均值均高于后者。两者的中位数是0.5340,而二者合计平均值是0.5770。由此,可以得知选取的样本公司中存在显著的“一股独大”现象。根据表中另外两个变量manage和institute的均值及中位数来看,其结果均不算大。这说明了选取的样本公司中机构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不高。(2)多元回归检验。为最大可能地减少伪回归的出现,在进行具体分析时,针对各项变量均进行了平稳性检验。依照自回归系统各自的限制的差异,将面板数据依据采用的检验方法进行具体划分,从相同情形和不同情形下两类来划分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具体分析,采用的方法是llc方法和ips方法结合的方法,并运用了eviews6.0软件进行各变量的校验。据检验结果可知,在水平值情况下单位根在较多数的变量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一阶差分值后的结果可以看出,相伴概率都拒绝原假设。这就说明了此时各类变量均无单位根存在,即出现了所有变量一阶单整,即i(1)。

在面板单位根检验基础上,还需通过面板协整检验来确定各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关系。通常意义上,非平稳序列出现伪回归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协整检验具备一定的必要性。所以,本文首先针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kao检验作为参考,而后再采取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协整检验结果低于10%的显著水平时则表明是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样本公司2010―2015年五年间环境保护投资与各影响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协整关系,能够通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来对各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关系进行研究。在协整检验基础上,在确定回归模型时,利用hausmantest和f统计量对。y果进行检验而后确定,最终确定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从模型的回归检验结果中可发现,ers与epi之间的负相关性比较明显,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可发现,假设并不完全成立。这就意味着,我国现阶段针对环境展开的管制工作效果不佳,缺乏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企业未严格按照环境标准进行环保投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预防与治理污染过程,均应投入高额资金,用于进行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引进和环保设备更新,管理环保组织机构等等,会导致企业生产与经营成本的增加。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对环保工作进行大量投资。此外,在政府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缺乏执法力度,加之环保投资成本较高,企业仍愿选择上缴环境税费或罚款,都不愿意主动投资环保。在此种形势下,即使强化了环境管理力度,也难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环保投资热情。如此可看出,在政府管理环境下,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规模明显存在不足现象;largest与epi之间的负相关性比较明显,但不存在显著的统计检验。因此,假设未得到验证;balance与epi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根据这一情况可表明,选取的样本公司中主要是通过股权的形式来实现制衡,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环保投资规模产生影响,所以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验证;同时,在变量manage与变量epi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因此假设同样得到了验证。根据这一情况可表明,样本公司中的管理层及其大股东均不具备较强的环保投资意向,即他们所进行的环保投资行为是被动进行的。而根据回归检验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变量institute与变量epi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所以不具有显著的统计检验。所以,前文中提出的假设不能够通过检验。根本原因是,我国机构投资者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不大。

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进行研究,以多种现代环保理论为基础,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进行了认识,并就其内部特征、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等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从理论层面上,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详细地对其内部环保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影响其环保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些总结与假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从总结来看,上市公司对于环保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并且环保投资在不同上市公司中还会产生差异性的表现。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没有划拨过多的资金从事环保投资,并存在明显的消极情绪;政府环境管制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管制强度的大小相关,呈现u型关系。本文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可以为部分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并且在完善学术研究,丰富研究维度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贵生,殷孟亚,杨磊.基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重复博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5):114-115.

[2]杨璐,李玉琳.基于博弈视角的环境规制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171-172.

[3]孙文远,孙治宇,任志成.环境规制的技术进步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96-112.

[4]高红贵,王苏楠.湖北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及资金供需矛盾的纾缓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42-46.

[5]mohamede.h.a,guglielnom.g.,christopher.,sovar.,sovaa.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competitiveness:evidencefrom

romania[j].ecologicaleconomies,2012,(81):130-139.

[6]orsator.j.competitiveenvironmentalstrategies:whendoesitpaytobegreen。[j].operationsresearch,2006,(6):607-608.

[7]张纯,吕伟.机构投资者、终极产权与融资约束[j].管理世界,2007,(11):119-126.

[8]林毅夫,李志赞.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17-27.

第三篇: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研究

【引语】

电网规划是电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电网安全稳定供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电网规划的根本目标。而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如何科学合理进行电网规划成为电力部门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与电力的安全运行有关,而电力能够保持安全运行的状态也与电网有关,因此要对电网进行合理的规划。电网的规划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经营电网的企业发展的依据。对电网的合理规划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供电安全,在稳定电力的前提下,区域内的经济也能实现发展。因此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也要重视电网规划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电网的合理规划,找寻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电力市场环境;电网规划;对策

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电力市场得到长足发展,而这也对电力输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更高要求。电网规划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电力市场运行的重要基础,根本目标在于确保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试图从电电力市场环境角度探讨电网规划的相关问题。

一、基于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有关问题探析1电网规划内容

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它主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确定电网未来安装设备规格(如导线电压等级及型号、变压器规格等)和确定电网中增加新设备的时间和地点。编制规划的通常方式是:首先进行负荷预测来确定负荷需求的规模和方向,然后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来确定规划期需要补充的容量的规模和分布,从而进一步来确定降压变电站的位置和容量。我们可以根据容量和负荷分布的需求来进行网架结构设计优化,按照负荷发展和网架方案确定建设项目及顺序;进行方案综合评价。编制规划的基本解决方式是在确定电源和规划负荷条件下,对变电站的最佳位置、最优容量和线路的最佳路径、最优截面的求解。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其实质是利用以往的数据资料找出负荷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出电力负荷未来时期的变化趋势及状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案的质量。2电网规划原则

电网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电力行业在发展会遵循几个原则,而电力的发展也离不开电网的规划,而电网的规划原则要与电力发展相一致,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在电力市场的变化下,调整发展策略,但是策略的调整要在电力整体行业发展的方针下,依靠方针的指导,不违背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与电力行业实现同步发展。b.电网的规划不是一个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为规划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在电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也可以指定一个近期目标,但是近期目标不能偏离长期发展目标的方向,要在总体发展计划约束下制定。长期与短期的发展目标一致,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而电力企业也要为自身的发展制定目标,从而使企业中的工作,可以保持在一个科学的轨道上,每一项工作都能有延续性,最终企业将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完成过渡,将各个任务以一个很好的状态完成。c.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目标,就现阶段来看,电力企业的整体目标就是对企业进行改革,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发展节奏的新型企业。而企业在实现整体目标的时候,就要协调好内部的各个任务。企业中有较多的业务部门,各个部门都有着自己的职能。各部门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都要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一致,在计划的控制下,为每个部门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d.对电网的规划要以发展为主,主要的方式就是将电网合理的规划,使其实现优化。电网的优化对于电力企业在安排工作上也是有帮助的。电网能够合理,电力企业开展的各项工作也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近而使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效益。

3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的特点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石品德,石搏,杨早娥基于高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研究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龙以标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易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作室构思与实践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