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考

摘要。环境信息化是环境监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抓手。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对环境信息化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息化;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环境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强化环境监管,把控环境态势,推动生态问题有效解决,提升环境管理和决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1环境信息化发展情况

(1)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初具规模。近年来,各地已基本建立了信息化机构队伍,完成了包含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库建设,基本构建了环保大数据库,使信息化进一步向多指标、多维度纵深发展。(2)数据采集能力增强,统筹力和指挥力显著提高。环境信息化一改传统环境监管模式和数据采集模式,实现了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目前,环境信息数据采集能力不断增强,已逐步建立集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和应急风险源等各子系统的共享系统,尤其是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声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得到质的飞跃,生态环境现代化监管水平、环保统筹力和指挥力提高显著。(3)政府服务高效,环境实现共治。互联网使政府服务公众的渠道更加便捷、规范、高效,也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搭建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形成环境共治局面,既体现了公开性、权威性,又能宣传环保,使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形成全民环保的合力。

2环境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划缺位,出现“信息孤岛”。环境保护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内部各部门的系统开发缺少整体规划,各系统自成体系,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系统异构,导致无法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浪费了物力财力人力,也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系统混乱,难以发挥系统的实际效果。(2)环境信息化系统脱离部门实际,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较慢。一些系统集成供应商提供的系统软件版本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实际脱节,与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相配套,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从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监控软硬件的调试到系统正式投运发挥效果,需要论证和考虑的因素较多,时间周期较长,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3)信息系统亟需完善各规章项制度,需要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信息系统涉及到服务器、网络及操作系统方面的很多新知识、新技术,必须要完善各项制度并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工作人员如不熟悉相关技术,即使面对小小的系统故障也会束手无策,最后只能掏钱请人维护,这无疑会加大信息系统的运行成本。(4)数据分析能力较弱,数据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部门工作人员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简单存储和统计汇总,对数据的应用范围、应用模式探索和研究较少,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大的安全隐患是数据安全问题。目前来看,环境保护部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能力不足,缺乏对新的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应对,数据安全受到一定威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宋铁栋.中国环境信息化技术方案精选[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8.

[2]严兴祥.地级市智慧环保平台建设的思路和体会[j].信息系统工程,2016.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