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提质的探索与实践
xxxx位于xx中部偏西,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574个村(居),111.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57.27万亩,人均耕地约1.4亩,是贵阳“1小时经济圈”、“黔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xxxx年初,我县抢抓国发2号文件实施的大机遇,围绕“奋战三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的目标,作出“全党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战略定位。全县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突飞猛进,建设用地需求剧增,不断冲击着保护耕地这条红线。土地,首先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做到“保耕地保红线”与“保增长保发展”“双保双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压力催生动力,问题推进改革。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xxxx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三甲、官寨两乡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推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把管地、用地、造地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占补”两条腿走路,探索出一项实现占补平衡、向山要建设用地、向山要耕地、推进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的新机制,实现了保红线与保增长双赢互利的绝地突围。
一、前提和依据
xxxx县土地总面积28.65万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27公顷,分别相当于全国、全省人均土地0.76公顷、0.46公顷的35.92%和59.35%。辖区内耕地中旱地9.51万公顷,水田0.97万公顷,15度以上耕地5.09万公顷(占耕地48.5%),石漠化现象严重,达13.43万公顷,占总面积46.89%,未利用地中30.7%的裸地因缺失土壤层难以利用。呈现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耕作条件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特点。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保护耕地的形势异常严峻。
耕地耕作层是历代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后形成的优质土壤,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今年6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实施范围、时间、内容、监督管理、资金落实和奖励等措施。9月22日,慕德贵副省长在国土厅立军厅长陪同下,调研指导我县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为我县扎实抓好该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其后,省国土资源厅董晓峰总规划师率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国土资源规划的领导和专家数次到我县指导和调研,为工作的推进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根据相关规定,我县邀请了贵州省第三设计院对全县耕作层剥离、利用工作进行规划,出台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试点推进、总体布局、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三甲、官寨两乡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新批建设用地项目中尝试了剥离耕地耕作层,用于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中低产田土改造、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
二、措施和办法
1、精心选点。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倾力指导下,经过多次现场踏查和反复研究论证,xxxx年6月初,xxxx县决定在三甲新城区范围内开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并为这一项目投入了专项启动资金。剥离的范围在xx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属允许建设区,总面积110公顷,剥离耕作层厚度为20-60cm,剥离表土19万余方,其中11万余方就近运往官寨乡小妥倮的裸岩石砾和中低产田区域进行再利用,可净增耕地50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80亩,受益两个村三个村民组,136户596人。其余土壤将用于正在申报的乌蒙山片区重大土地整治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的综合效应。
2、加强领导。为保障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xxxx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和财政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全县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形成了由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农牧局负责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由县国土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大投入。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由县财政统筹资金专项用于实施示范工程,做到资金保障,并确定了将耕作层剥离费用计入国有建设用地取得成本费,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再投资新的剥离。
4、利益驱动。在试点
项目工作过程中,县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列入了乡镇人民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除将项目工程经费在县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列支外,年终还将按乡镇实际垦造优质耕地面积给予奖励。
5、规划引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原则下,着手编制《xxxx县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专项规划》,在质、量、时间、空间以及
管理措施上统筹对耕作层剥离、利用。
6、高效利用。对剥离后的土壤再利用主要有三个,即用作土地开发的客土源及土壤改良、土地复垦区的客土源及土壤改良、中低产田土及石漠化土地的土壤改良,也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壤。再利用区的选择不但考虑了经济效益,还考虑了生态效益,既符合土地规划,又要符合农业、林业等规划,尽最大可能新增高质量的耕地。再利用区项目同样按相关规范进行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
三、成效与经验
耕作层剥离,一方面减少了净减量,新增了净增量,实现了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带动所需建设用地,促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土质,进行了石漠化治理,从向山要建设用地深化为向山要耕地,使占补平衡由数量平衡向质量相当迈进,并力图通过群众多年耕作来实现质量平衡,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0月16日,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局长王广华同志率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对xxxx县耕作层剥离试点工作进行调研,高度肯定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提出强有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做成示范项目,为保耕地、保红线创造经验。11月28日,全省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强化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慕德贵副省长在讲话中将该县耕地耕作层剥离基本经验归纳为四条:
一是建立耕地异地循环再利用的新机制,有效避免耕作层的浪费;
二是把耕地占补从数量平衡向质量相当转换,提高新开垦土地的肥力;
三再是在土地开发中,减少垦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实施耕地“空间搬家”,把占用耕地指标置换成未利用地指标。
xxxx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丰富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内涵,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耕地保护意识,以耕作层剥离为切入点,进行坡耕地改良、占优补优等,不断推进优质良田建设工程;以耕作层剥离为抓手,依托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有效防止和避免农民无序建房和占用耕地建房等行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保住耕地红线,促进耕地良性循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富民目标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地保障,实现保增长、保红线的“双保双赢”,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第二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网——-http:///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思想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方针,走立体开发的生态农业道路,在土地整治、开发利用、保护的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在开发荒地的同时,要注重水土保持,增加土地投入,保护耕地,改造林地,控制非农业用地,使土地的开始利用向着保护生态、维持平衡、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1.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并举,发展山区经济
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加快农业技术改造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步伐,积极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区、半山区、平原的优势,贯彻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针,依山育林、依水养鱼、依草养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2.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充分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产出率。
3.加强管理,统筹兼顾,加速资源转化
要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既要重视人民生活用地、经济建设用地、生产用地,又要保护耕地,加速资源的转化。
(二)具体措施
1.稳定耕地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必须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这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前提,其次是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据本次土地遥感调查看,本区耕地比重少,且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粮豆播种面积较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因此,应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豆单产,逐步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多施有机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地肥力,坚持轮作制度,防治土地资源退化。
4.加强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镇的扩展,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砖厂占用耕地,防止土地浪费。
5.搞好林地建设规划。本区林地占全区面积的78%,因此搞好林地建设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林地建设规划重点放在调整林木结构上。搞好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疏林地,荒山和退耕的超坡地上种植人工林,恢复林地生态环境,建立以林养农、以林养牧、以林养土特产,以农、牧、土特产促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6.加强土地管理,科学用好管好土地。强化土地管理,要以改革为中心,以法律为准绳,以科学管理为内容,因此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保护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http://
第三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学号:2011610186
【摘要】
: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保护
土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策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2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
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3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
4.[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3]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5]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1998.7(4).[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6]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6]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四篇:湖北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新形势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讲义
各位领导、
同志们: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这个培训会。按照会议安排,讲解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会后可以继续探讨。下面,我按照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土地整治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
1、土地整治的定义。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土地整治的意义。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坚守耕地红线,缓解用地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3、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是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三是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四是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五是加快土地复垦。
4、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甚至不同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里同时出现,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即选择了“土地整治”这一术语。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
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
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
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从内容上,已由以农用地整理为主,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
5、土地整治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作出了明确要求: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
其中,尤其强调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
准将节约的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当前,我省土地整治投诉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尊重农民意愿不够,政府行政干预。各地要高度重视项目论证、征求意见、公告公示环节,尽量符合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6、土地整治的分类。按土地性质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按资金来源分为耕地开垦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
耕地开垦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增加耕地面积,储备补充耕地指标。分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地方占补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分为国家投资和省级投资项目。
各地在实施项目使用资金时,注重分清项目资金使用性质,切不可把新增费和耕地开垦费混合一起使用。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的土地整治的类型。(1)高产农田建设(2)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3)土地整理“兴地灭螺”工程(4)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5)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6)低丘岗地改造(7)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土地整理项目(8)灾毁耕地复垦项目(9)占补平衡复垦开发项目。
7、土地整治的工作流程。项目选址–项目测绘–可行性研究–立项–规划施工设计与预算编制–招投标–实施–验收。
二、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
1、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
有专家认为,2000年以来,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如2009年北京住宅用地价格为10785元/平方米,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