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地质)五篇
【篇一】
初识**,他身材高挑,衣着简朴,面容和蔼,说话不多,但是讲起来他与地质的缘分,这位河北省地矿系统的“技术权威”开始滔滔不绝:“我的老家****县是个**县,每到天晴,向北望去就可以看见**、**县境内的一带青山连绵不断。小时候在我的眼里,那些青山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又多么遥远啊。我盼望着长大后,能去这些大山里探秘,一窥究竟。因此,1963年我从**一中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现称中国地质大学)。
1963年8月27日,我一个人背着行李意气风发地到北京求学。我特别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星期天照样看书学习,舍不得浪费时间到市里去玩。我的专业学制五年,李四光教授给我们做过学术报告。王鸿祯、袁见齐两位教授亲自给我们授课,带我们去野外实习。王、袁两位教授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1968年毕业后,**到沈阳军区部队锻炼十五个月,并获得“五好战士”称号,1970年3月到了河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工作,先后开始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矿产普查。
1971年,**与队友们到抚宁县搞矿产资源调查。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抚宁县海阳镇黑石线岭有萤石矿,但这个矿的规模、品位都不清楚,于是决定对这个矿区开展普查评价工作。他们请来当地的村民挖探槽,清理坑道,教会老乡们刻槽取样,队员们进行探槽素描、坑探素描、大比例地质填图,基本查清了这个萤石矿(中型)。这是**参与发现评价的第一座矿藏。
1973年在**县,他们在柞栏杖子村的北山上发现了又长又宽的铁矿带,经过挖探槽、取样、填图可以看出是一个大的铁矿,第二年,矿区上了钻机,又调来了大批技术人员。经过几年工作,探明铁矿石储量达到1.6亿吨,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参与找到的第一个大铁矿。接着,他们又在该县找到了前白枣山铁矿、厂房子铁矿以及**县小秋子沟铁矿并进行了普查和详查。
从1976年到1982年他带领地质组转战冀东大地,先后对迁西县上川磷、迁西县三湾砂金矿、迁西县达峪硫铁矿、迁安县大崔庄磷矿、平泉县王家营沸石矿、**县树岭铜矿、迁西县高家店金矿等进行了普查或详查。1983年**担任普查分队副技术负责,带领一个地质组去平泉县毛家沟一带踏勘,发现了一处古代采坑的遗址。经过细致地追索和以后的勘查工作,最终提交了储量达7万多吨的铅锌矿报告(小型)。担任河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之后,他与团队为五队铁矿开发选开矿基地,经野外踏查选中宽城县豆子沟铁矿、迁西县大西峪铁矿为五队铁矿开发基地。随后,他们迁安县、平泉县、宽城县、**县等地进行了普查与详查,发现了铁矿、金矿数座,为河北东北部矿产资源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人说,**的贡献是金灿灿的,因为他发现了我省多处大型金矿,使得河北省一度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产金大省。“1988年6月,我担任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同年,组织地质人员与冶金部522地质队合作,对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桑家峪矿段进行勘查,提交黄金储量4.8吨(小型)。1988年9月,我到省储委办事,偶然听说宽城县峪耳崖金矿矿脉两侧有低品位矿石。这个矿原由冶金514队勘查,储量有7.07吨(中型),经过多年开采,到1988年预计只剩下近1吨储量了。如果找不到新的矿藏,这里的1000多名国有矿山职工将面临下岗或转岗。我满怀希望地带着几个队友去峪耳崖金矿区开展了工作,发现矿脉两侧除了有少量低品位矿石外,还有多条矿脉深部没有工程控制,在开采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矿脉。我们从这些矿脉的延伸延长入手,做了一个峪耳崖金矿总体设计和1989年地质设计,1989年在峪耳崖矿区共施工四个孔。5月,当第一个钻孔打到500米深的时候,白色花岗岩中出现了多条黄铁矿化石英脉。四个钻孔有3个钻孔见到了金矿脉,其中一个孔见到11条金矿脉,有的矿脉金品位达到十几克/吨。五队地质队员们沸腾了,峪耳崖金矿沸腾了。”
在峪耳崖大会战的同时,他又考虑寻找新的金矿。经与地质组人员一起踏查,他们发现了**县外涧里金矿,又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法”、“土壤测量法”化探找矿方法,找到了两座金矿:**县二拨子东沟金矿,储量2吨多;**县清河沿金矿,储量1吨多。清河沿金矿产在中元古宇的碳酸盐地层中,这在全省是首次发现,后来被研究者命名为“长城式金矿”(当时发现的该类型矿床均分布在长城附近),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1993年3月河北省地矿局组建河北省地质勘查院,在冀东的地质二队、地质五队、秦皇岛地质大队抽调一部分地质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河北省地质勘查院唐秦工作部,他被任命为唐秦工作部主任,继续带领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地质找矿工作。根据群众报矿后踏查,找到和评价了兴隆县花市金矿(小型)以及**县六柱坪金矿(小型),后又重点指导了隆化县北岔沟门铅锌银矿的地质找矿工作,该矿前后建了三个选矿厂,其中一个现在仍在开采和选矿。
2004年1月退休后,他继续为我省地质找矿事业发挥余热。被河北省地矿局返聘为技术顾问,每年与地科处的同志们一起,去各队进行地质找矿技术指导及资料检查,给年轻的地质队员们讲找矿知识。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处、老矿山处聘请**担任河北省危机矿山和老矿山的监审专家、技术负责,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和局属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河北省迁西县河北省迁西县是闻名全国的“万两黄金”县,而迁西黄金的核心产区就是金厂峪金矿,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持续开发,矿山逐渐枯竭,黄金产量逐年减少,金矿效益不断下滑。就在这时,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决定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开展找矿工作,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因此,金厂峪金矿又迎来了曙光。在许多人眼里,解决金厂峪金矿矿产资源的问题,需向深部外围要资源,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一直认为,这里有更大的宝藏。**说:“金厂峪金矿是个特殊的矿体,经过几十年的开采,500米标高以上地段的资源几乎采空了,采矿点都转移到800米以下,但在深部有一个特殊的岩石断层,断层下才是富矿。我们必须对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石层序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布置钻孔。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设计、挖探槽、采样、填图等都不能有丝毫差错,都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
随后,经过几年奋战,**指导金厂峪金矿和金友公司技术人员创新找矿理论、改进探矿方法,经过数次深度钻孔开发,终于发现了大型金矿床,提交金金属量(333)资源量30吨,增加了一个大型金矿,使多年的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在灵寿县石湖金矿区提交金金属量(333)资源量11吨(中型),该矿找矿潜力仍然很大。
“揭开了金厂峪后续资源‘面纱’,为国家找到了巨大财富,那种喜悦感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激动地说。这些年,**一刻也没有停止忙碌,功绩不止于此,他还指导首钢地质勘查院在迁安市二马铁矿、杏山铁矿深部找到了大型铁矿等,共提交铁矿石(333)资源量2.43亿吨,解决了老矿山的后续资源问题。
也许是几十年的地质工作锻炼出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说起自己的专业来总是自信满满。从1963年开始走上地质勘探之路,他就没想过转行。“我很喜欢探索地下的奥秘,觉得找矿非常有趣。以前为了到现场勘查,经常要栉风沐雨,翻山越岭,有时要走几十里山路,但从来都不觉得苦。我有许多笔记本,记满了河北各地的矿产资源情况以及找矿探矿的方式方法,我还到各地的危机矿山考察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回来再仔细研究。这些过程让我觉得很快乐,精神世界格外丰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如今,**仍迈着矫健的步伐,继续探寻地下宝藏。另外,70多岁的他还奔走各地,主动深入各个地质队,为新一代地质人授课,讲解找矿方法及地质成矿理论等知识,发扬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精神。他说:“我是党培养起来的,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党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衷心地感谢伟大的党,把一生献给伟大的地质事业,感到无上光荣。”
【篇二】
“我几乎踏遍了**北段的山山岭岭,几乎走遍了燕山,找矿足迹遍及祖国的各大山川,远到中亚、非洲、澳洲,三十多年都在一线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同志对自己的评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个人的成就和身处的时代密不可分,这是**同志始终强调的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大批青年走进考场,考入高等学府深造,直至走上工作岗位,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就是这万千青年中的一员,1978年进入河北地质学院学习,1982年分配到河北省第六地质大队工作,从此与大山结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余年来硕果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同志在大湾锌钼矿工作十年,最终发现了河北省第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锌钼矿床,实现了**区有色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为国家提交了一个“双大型”有色资源基地;在地质行业进入低谷的九十年代,他潜心研究成矿理论,对兴安-太行南段矿床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开展了深入探讨,主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以成矿系列概念为指导的省级地质矿产研究专著《河北省主要成矿区带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地质勘查行业逐渐复苏,他在前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主持了多个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找矿成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木吉村铜钼矿,这是河北省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实现了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在这一过程中,**同志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地质工程师,逐渐成长为单位的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说:“我的地质生涯伴随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我们这一代地质工作者,继承前辈的‘三光荣’‘四特别’传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工作,从不懈怠。”
大湾十年:点石成金、终有收获
河北省涞源县南屯乡大湾锌钼矿是**同志参加工作后进驻的第一个矿区,在夏天闷热、冬天漏风的简易木板房里,在难与外界联系,就连新鲜蔬菜都很少吃到的大湾梁上,他一干就是十年。
对生活条件的艰苦毫不在意,是因为在他心中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从上学时就立下的找矿报国理想。起初,大湾矿区并非找矿重点,而是一处早已被前人发现并否定的铅锌矿点,只是在后来进行磁异常验证时偶然发现了钼矿,才重新开始了地质工作。然而在早期详查中,受前人否定性结论的影响,只注重钼的评价。**同志通过扎实的野外工作,敏锐地察觉到矽卡岩型锌矿化比较普遍,值得重视和研究。在缺少同类型矿床参考的情况下,在信息并不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想尽办法搜集各种资料,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并咨询了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野外岩芯复查、重新取样化验等手段,最终打破了大湾矿区的找矿僵局。从初步认识到锌矿的工业意义,到确立矿床矿化分带概念,通过工作推进理论认识的深化,再到理论指导工作开展,大湾,这个已经被放弃的小型热液型铅锌矿点一步一步成长为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锌钼矿床,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详查报告获得了地矿部找矿成果三等奖,矿床专著获得了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来,**同志在总结大湾经验时,十年艰辛只字未提,只谈对指导找矿工作的意义—摸索出一条从研究入手,先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再以成矿模式为指导进行勘探,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工作路线。这一经验,在木吉村铜矿勘查中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决胜木吉村:浴火重生、再度突破
**同志的事业,似乎与“突破”二字密不可分。木吉村这个距离涞源县城不远的小山村,则注定成为他展现才华的大舞台。
和大湾矿区一样,木吉村矿区也是早已被地质前辈发现并冠以“矿床规模小、品位低、前景不大,没有进一步工作必要”结论的一处小矿。从1991年开始,**对区域地质成矿系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成矿模式,得出了该地区有矿可寻的结论。2000年后,在“攻深找盲”思想指导之下,他屡次带领技术人员赴矿区踏勘,希望能找到更深层次找矿空间的突破口。
工作并不一帆风顺。
项目从立项阶段就面临质疑。对一个已经有结论的矿区进行深部找矿,有多大把握。以**同志为首的技术团队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对比国内外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坚定认为木吉村铜矿具有大型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的规模和远景尚有广阔空间。凭借对专业的执著和对地质事业的使命感,他们坚信研究成果,积极编制立项申请书、组织野外踏勘、搜集成矿数据,经过不懈努力,2002年终于促成该项目立项,获得国土资源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财政拨款。
项目在实施阶段也有过曲折经历。zk8003钻孔施工至700米时打到了石英核,根据以往经验,当遇到石英核强硅化带,下部就不可能有矿体存在,可以终孔了。但在**同志的带领下,技术人员经过用成矿理论对矿床的判断及对岩石样品的深入分析,综合图纸和资料反复研究,认为深部应该还有矿体,因此做出“不停钻”的决定。决定作出后,立刻就遭到了有关专家的质疑。在设计孔深已经打到石英核的情况下,有专家认为应该放弃对zk8003的施工,更何况还牵涉到千元/每米左右的钻探费用如何核销的问题,要是深部没有矿体,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听说后心急如焚。那段时间,他一直往返于矿区和项目主管部门之间,凭借详尽的综合研究分析,通过一次次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了专家的支持。800米、900米……守在钻探一线的**和其他工作人员心急如焚。终于,在930米进尺的深度,一条矽卡岩带出现在焦急等待的人们面前,矿层一直向下延伸,下部矿带横空出世,预想中的宝藏出现在眼前。那一刻,钻机的机场沸腾了,在**坚定的领导下,工勘院找矿团队终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随着下部矿带被发现,木吉村这个老矿,在以**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最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果荣获“2010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坚定的信念:地质找矿、无上光荣
除大湾和木吉村外,**同志还取得了很多其他成就: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龙门钼矿,**北段第一个大型铁矿床独山城铁矿,河北省第一个大型金红石矿床曲阳县杨砂侯-南孝墓一带金红石矿等等。回顾三十余年献身地质找矿事业的经历,**同志感慨道:“人们常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说,找矿是地质人的天职。我认为,地质人的初心,就是献身地质事业;地质人的使命,就是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
一腔热血、半生年华。四十多年前怀着忐忑之心走入考场的那个年轻人当然无法想见未来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也同样不可能预料到,那些深埋在深山和峡谷中的宝藏,那些隐藏在岩石与构造里的奥秘,那还未曾听闻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将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他是无数投身祖国壮丽山川的地质前辈的一员,他是新一代地质队员们崇敬的楷模,他身体力行,印证着地质人坚定的信念——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
【篇三】
“在这一辈子的地质生涯中,充满了艰辛的回忆,也有许多工作的快乐,值得我们珍藏一辈子。”**在回忆自己的地质生涯时如是说。
幼年时期家里困难,**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宣化地质学校,因为那里吃饭不用花钱,还有助学金。三年的中专生涯,没钱买书,所有的学习笔记都靠老师上课讲,他在底下记。他的努力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就这样以连续三年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结束中专学习生活,分配到了高板河地质队工作,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野外地质生活。
刚刚参加工作的**,一上来就碰到了一个大项目。当时的他在压电石英组,这是一个尖端国防保密项目。组织看他虽不是党员,但也是团支部委员,而且自身要求进步,所以才批准他加入这一大项目中。倍感光荣的他,同样也感到责任的沉重。
**回忆说。“那使我们是四个人,但工作足迹要遍布全省各地。那时候交通也不是很发达,我们的工作又多是野外,带着大小设备很不方便。记得有一次在龙泉关,住在了老乡口中一个叫‘黑崖沟’的地方,那里到处是悬崖峭壁。我们地质人都知道,压电石英就是水晶,水晶有晶洞,而晶洞往往就在悬崖峭壁上。老乡们说这里的晶洞特别好,我们就让老乡帮忙带路过去看看。去了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路,只有岩壁之间一个草坡可以过去,草坡很陡,必须抓着草根一点点挪动,身旁就是悬崖峭壁。可是为了一睹晶洞真容,再难也要过去。就这样在老乡的带领下,我们互相鼓励,老乡指导着我们先迈哪只脚,迈到哪里,踩多深···这样才终于上去,这也是我普查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地质队员们和当地老乡关系也十分融洽。当时工作组带着一辆自行车还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老乡们没见过这东西,队员们就每天早晚打开和老乡一起听听新闻,听听歌曲。还在宽阔地带给老乡们演示骑自行车,老乡们和地质队员在一起十分热闹。那时候老乡吃粮食都是用碾子磨,用的时间长了碾槽就没了,采样工就自己动手给老乡重新做了一个新槽,解了老乡燃眉之急。老乡们都很感谢地质队员,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榆皮面,**感慨:“那个时候用棒子面掺上榆皮面包上顿饺子都能让队员们高兴好一阵。”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近年来,**煤田火区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他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向煤田灭火领域进军,先后主持了多个煤田灭火项目,拯救煤炭资源近亿吨。今年,又成功中标**县名佳煤矿煤田火区治理和**县泰和通达煤业硫磺沟煤矿煤田火区治理项目以及多个煤田火区详细勘查项目,项目总经费近亿元。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今年向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申请新设煤田灭火资质,目前已通过专家现场评价和网上公示,为今后在煤田灭火、地质灾害治理等方向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为更好推动全队持续健康发展,他立足地勘主业,迈向“大地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需要什么地质技术就提供什么服务,牵头成立综勘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心,组织分队职工积极拓展服务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目前正积极争取项目。
“既然选择了地质这个行业,就要把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无保留的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这是**同志恪守的承诺。纵使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工作地点飘忽不定,还要承受远离家人朋友的孤独与思念,他依然兢兢业业地奋战在地质找矿一线,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最爱的煤田地质事业。如今,正值青年的他,决心在“三光荣”精神的鼓舞下,为煤田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出全部力量,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地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