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湖北黄石金山工业园规划前 言5则范文

第一篇:01湖北黄石金山工业园规划前言前言

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地处黄荆山与大冶湖之间,位于黄石与大冶市两城市的结合部,是黄石市、大冶市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区。2006年9月,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委托,承担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任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黄石市委、市政府实施黄石、大冶一体化发展战略,构筑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2006年6月,大冶市汪仁镇全镇和东岳、罗桥街办部分村组被委托给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管理,黄金山工业新区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黄金山工业新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

2006年6月,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邀请四家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公司进行黄金山工业新区概念规划竞赛。随后,开发区规划局委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四家规划设计机构提供的黄金山工业新区概念规划进行整合,2006年12月完成《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概念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年4月9日向黄石市人大专题汇报,2007年5月22日黄石市人民政府对《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批复(黄政办函[2007]34号)。

此后,项目组配合新区规划管理需要,对工业新区已完成的多条道路施工设计成果进行协调和整合,并根据规划局要求加深管线综合工作内容和深度,对主、次干道的各类市政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程进行整合,增加路段和交叉口市政工程管线的平面布置、管径、主要控制点高程控制。

2007年12月底,项目组根据开发区规划局、建设局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完成《黄石市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成果。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说明书收入附件。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1994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争先率先、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改善民生”工作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亮点增多、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其中出口343亿美元,分别增长44%、42.1%;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今年以来,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1-5月,全区实现工业产值1688亿元,同比增长19%;新增注册外资18.9亿美元,增长55.7%;进出口总额318.3亿美元,增长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长20.1%。

近年来园区发展有以下特点: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择商选资”战略,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8个项目,欧美项目占比达55%;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18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达到33.7%和60.4%。集约发展水平领先,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327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数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突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资源日益丰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3个百分点、2010年达4.4%,在建和建成的科技载体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苏州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等创新集群加快建设。创新功能持续增强,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总规模60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获批设立,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备案创投企业占全省1/4,创投资金规模超3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主体加速集聚,近年来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5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分别占到全市1/3和2/5,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创新人才日益增多,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近3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近3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总量占全市的60%;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得“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人才分别占全市50%左右,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近年来,我们抢抓苏州中心城市向东发展的机遇,高标准推进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建成道路558公里,铺设管网2182公里,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时代广场、摩天轮主题公园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东方之门、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加快启动建设,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24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苏州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城市环境日益优化,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金鸡湖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李公堤夜景灯光等工程先后建成,东环路改造初见成效,建成白塘植物园、沙湖生态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累计新增绿地3161公顷,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中新合作深入推进。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加强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增创体制机制优势。经验借鉴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

一、效能”的管理体制。中新集团(cssd)自2001年股比调整以来连续实现盈利,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上市。改革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设立了首个sz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唯一的商务旅游示范区、首个综合保税区、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及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推广辐射,国家商务部专门发文在全国推广园区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已成为了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积极参与和支持新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以及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辐射推广园区经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5、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区镇发展更趋协调,注重区镇一体化发展,所辖三镇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市乡镇,大力实施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燃气入户等实事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化,城乡社保全面并轨。国资实力持续壮大,先后组建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国资公司,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资产总额突破1100亿元,在城市建设、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社会事业加快繁荣,统筹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已有18所海内外高校正式运作,学生人数超6万,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设立了“中心区—社区—企业”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活动”,基层党建实现“有效覆盖”。重视廉政建设,通过落实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完善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按照“新理念、新目标、新形态”和“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的总要求,围绕苏州市“三区三城”的总定位,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创新引领、人才强区、文化兴区、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九大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新城区,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在加快产业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重点聚焦服务型经济和创新性经济,努力培育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6~8个规模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纳米技术相关产业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500亿元,培育4-5家规模超10亿元、15家以上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2、在建设创新型园区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研发机构200家、累计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率先建成“创新型园区”。

3、在打造东部新城上取得更大突破。积极融入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抢抓“三铁建设”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三大功能板块(金鸡湖金融商贸功能板块、独墅湖科教创新功能板块、阳澄湖生态养生功能板块)、两大枢纽节点(城铁站节点、综合保税区节点)、三大城市副核(娄葑、唯亭和胜浦),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地位。

4、在构筑人才高地上取得更大突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每年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人才等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200名。重点依托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努力培养更多适合区域转型升级需要的适用型人才,不断优化引才留才环境,努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5、在促进民生和谐上取得更大突破。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总之,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争先进位,推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关于加快金山工业园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快金山工业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园区发展现状

株洲金山科技工业园始建于2003年,是国家火炬计划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株洲新材料产业园,同时也是今年株洲市园区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金山科技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一期6.96平方公里、二期约23平方公里)。园区以三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即硬质合金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园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引进企业36家,已投产19家,在建4家,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867.44万元。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钨钼铅锌精加工、交流及电子信息等行业。累计实现税收42870.41万元,其中2009年末实现税收4103万元。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完成基础建设总投资45808.94万元。其中,实际征用土地900亩,目前在征280亩,待征165亩;硬化道路4条,2000米;铺设给、排水管道2000米;栽植路旁、空地树木1800棵;草坪10200平方米;安装路灯310盏;建设标准厂房100000平方米。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五篇:芜湖都市型工业园规划配音脚本芜湖都市型工业园规划配音脚本

宇宙中,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心脏正随着世界脉动强劲的跳动着,他就是中国芜湖。二十多年来,他已经成为世界联系中国,中国眺望世界的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力量,已经促成了他的腾飞,也将一起迎接他的辉煌。在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过程中经历着一次次国内外市场的波动,不断快速调整的产业结构及全球化分工的芜湖始终以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务实进取的作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毫无疑问的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也都不失时机的在中国取得了重大发展。未来,中国经济的盛腾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因为他的开放、因为他的睿智,当然,更因为他在中国经济的位置,理所当然,位于芜湖都市型工业园也将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以其独特的空间、时间位置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星。

自古以来,芜湖都市型工业园所在的芜湖就已其独特的交通位置和文化特征富有“小上海”的美名。今天,在园区周围,在中国在芜湖的起飞中已经汇聚了各路精英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集全和完善的产业链,也早已具备了完善的中国领先乃至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同样,也具备了在新的一轮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决胜的基础。就在这盛腾之际,芜湖政府及各级政府此时也以敏锐而果断的行动向世界展示出芜湖都市型工业园只在世界范围内邀请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共图发展、共谋大业,我们相信在芜湖各级政府重点关注和支持中的芜湖都市型工业园也将成为您宏伟事业蓝图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事业盛腾地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