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法治梦 我的梦”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法治梦我的梦”首先,我想借用某部电影中很销魂的一句话问大家一声“你还有梦想吗。”,听到这个,可能有的人偷偷笑了,有的人在心里悄悄问自己却不敢让别人知道,怕像我这样被人嘲笑,就像西方谚语里讲的“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伙伴们,环顾四周,谁是我们的上帝呢。你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而梦想就是让你感觉到幸福的东西。
我知道,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家人更好的医疗保障,住环境好一点的房子,尝尝据说很好吃的美食,到向往已久的地方旅行,到国外旅行生活不受歧视,遇到大灾大难被不离不弃的救助,等等,这千千万万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汇聚成了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俗的说就是国家富强,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可是我们总是遇到很多恼人的问题,范文top100奶粉有毒、房子强拆、人贩猖獗、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医保卡没钱….,太多的社会问题,在日益富强的国家发展中凸显出来,抽丝剥茧后发现根源都在立法不易、执法更难、司法不彰,公民素质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公信力丧失、管理效率滞后,法治建设迫在眉睫,习主席说“中国梦不仅意味着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足,更重要的是人民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是法治梦。”无数的法制工作者都在中国梦中编织着这个法治梦,期待着中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坚强的保障。
说完了中国梦和法治梦,说到个人梦想了,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社会个体。按照法制意识水平和用法能力,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目前,公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自下而上,第一是文化层次较低,为生存疲于奔波,不关心也没有精力关心法制建设和社会事务,基本处于被管理地位;第二是文化层次较高,在关心自己权利义务的基础上能结合法律规定分析社会现象,并指出问题所在;第三是文化层次较高,具备法制思维,能从社会现象反思法制建设,提出改进意见;第四,文化层次很高,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能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分析法制建设的框架和细节,对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影响力。我以为,范文写作法治梦的实现必然是每个公民个体综合素质和法制思维的全面提升,每个人都具备第三甚至第四层次的能力,从而实现全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想。
求学时,每读黑人领袖马丁路德的演讲”ihaveadream”,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颤抖,当时不懂得政治民主,感受的仅仅是马丁拥有清晰梦想和明确奋斗道路的幸福。我以为,我们每个人可以小富即安、循规蹈矩、静守时光度日,也可以发大财、当大官、混的风生水起,但我们不可以没有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自己的能力,不可以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层次。不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每个人手上都会有一张神圣的选票,我的梦想是经过自己的分析知道投给谁,而不是标个价卖出去,即使我这辈子实现不了,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一代一代将学习提升的能力传下去、将法制建设的知识发扬下去,梦想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范文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四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开展普法教育以来,这场声势空前的全民普法运动已持续近30年,无论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都堪称中外法治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记者走访了多位法律界专家、官员和基层干部群众,他们对全民普法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思想汇报专题但同时也提出,在中央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历史新起点上,普法教育应进一步调整定位,理顺机制,增强针对性、创新性与实效性。
全民普法: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
20多年前,曾有一位老农把一头生了病的牛送到检察院,请他们帮忙“检查”“检查”牛得了什么病。“这并不是一个冷笑话,而是在基层普法干部流传甚广的一个真实故事。”福建晋江市司法局副局长王腾阳对记者说。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法律常识还处于亟待启蒙的阶段。建设法治国家,离不开“知法、用法、守法、敬法”的公民,规模宏大的全民普法正是这种背景下开展的。
“从‘一五’到‘六五’,近30年持续不断的普法教育,如同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法治中国主题——让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颗心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我国国民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相比当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全民普法功不可没。
全国普法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中普法和依法治理专兼职工作人员超过1.1万,普法志愿者队伍达4.7万多支、总人数超过157万,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法制宣传栏目总数达2.4万个。一个由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司法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全社会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民普法工作网络基本形成。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从操作方式看,单向“灌输”式普法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增强全民普法的“互动性”、“参与度”,应在继续发挥原有渠道作用的同时,整合各地现有普法网络,开辟全国统一的普法网络平台,更加重视发挥新媒体作用,以更广、更活、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丰富全民普法的形式和内容。
从普法的主体上看,司法部副部长张彦珍认为,全民普法不能仅靠行政推动和部门实施,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全民普法平台。
与此同时,全民普法还应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整个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使法治真正融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