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的教育思考]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值得教师思考,它要求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育中的既有的实体化资源——“有”,又要认识到与“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的作用与影响。它能让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些“无”包含在了教育中的理想与信念、个性面貌、承载知识的空间、成长自由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老子;朴素辩证法;教育思考
当前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各类教育理念迭出,大家抱着宁滥勿缺的心理盲目跟风,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许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一、用“无”去构造理想与信念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轮能够自由的滚动,但是如果没有车轴的带动它的滚动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不能只培养能力与知识,还要为学生留下空间连接理想与信念,用理想与信念来带动能力与知识,能力与知识的车轮越大越需要理想与信念的轴。通过理想与信念连接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
无知识也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有知识却无智慧、无道德、无理想的所谓畸形“人才”,除常见的高分低能外,经调查显示,在我国被揭发的高技术犯罪以每年40%的速度逐年递增,一些犯罪行为越来越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如利用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诈钱财等是智能犯罪的常见方式。犯罪分子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智能。经对抓获的犯罪分子统计,大专以上学历者占72%,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又由于高新科技知识多为青少年掌握,所以近80%的犯罪分子的年龄在35岁以下。这些我们着力培养的“人才”没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反而将其才华用到了相反的方向上。当利欲放在第一位,无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那个无轴的“车轮”就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
二、用“无”去创造个性的面貌
教育者就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对社会有用。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不能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者不懂得给我们的作品装上“门窗”让他们有用,但是我们的教育较少考虑个性与特色的培养。单一的“内容”和“包装”,无自我面貌与特色。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教育者应该主动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来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要有干涉孩子所有事情的想法,甚至克制自己替他们去决定、去完成的冲动,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教育者应该去除多余的担心,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事物,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每个孩子要健康明朗地成长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处事方式,不要强硬地要求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回报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从老子的这段话我们理解到“有”是“无”的开始,“有”是“无”的前提,但是“无”能让“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前中国教育倡导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将被教育者的空间与时间填的满满的时候,注意“无”的概念的引入,给我们的教育留下些有用的空间。教育也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一样,“有”并不是最好的,“有”与“无”的完美结合才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责任编辑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