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小学教育的可鉴性分析
【摘要】“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我国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可以借鉴“学习故事”在国外早期教育中的成功经验,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方法,重视过程评价,诉诸赏识教育,打破课程壁垒,改善小学教育格局。借助“学习故事”,促进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实现由“玩”到“学”的顺利转变,贯通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强化学习者自我认知,丰满小学生“学习者形象”。
【关键词】学习故事;可鉴性;小学教育;城乡接合部
一、吸收外来经验,丰富城乡接合部小学教育方法
新时代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小学教育必须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面向世界,吸收外来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故事”契合“特•娃瑞基”特质,但其主体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关注(noticing)、识别(recognising)与回应(re⁃sponding)儿童的认知活动、学习过程,并发掘、记录其成长轨迹、旅程中的闪光点与激动人心的时刻,从而推进、优化其持续学习的过程。“学习故事”不仅在新西兰早期教育中结硕果,而且在国际早期教育界引起广泛的积极响应,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把“学习故事”作为儿童学习评价与促进儿童树立“学习者形象”的有力手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不够健全,处于人生游戏阶段,学习力十分有限。在我国,“学习故事”理论的引进始于2015年前后,实践实验正在学前教育领域展开。[1]我们认为,建筑在发达国家时间维度之上的“学习故事”,旨在促进早期儿童构建“学习者形象”,完全可以在中国将其进行空间维度上的转换,引进到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教育之中,转化为小学教育中的一种全新方法。拿来“学习故事”,能够促进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学习者形象”的建构,有效矫正现实存在的教育偏差。迄今为止,中国还是一个城乡分明甚至二元的社会。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学生具有异于城市小学学生的鲜明特点——生活朴素并较为活泼、能吃苦。因其多来自农民家庭与进城务工者家庭,故而先天的文化学习心智倾向不彰。与城市小学学生相比,甚至与纯粹农村小学学生相比,其后天的“学习者形象”不显,相对顽皮甚至流于顽劣,相当缺乏“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自我认知。[2]旨在建构儿童积极而清晰的“学习者形象”的“学习故事”,对于建构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学习者形象”的小学教育,具有显著的可借鉴性。
二、借以纠偏除弊,改善城乡接合部小学教育格局
与城市学校学生相比,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表现为学习的主体性、自信心不足,见识较为狭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践行“学习故事”理念,重视过程评价,诉诸赏识教育,活化课程领域,改善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教育格局。
(一)摒除单一的结果评价,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城乡接合部小学教育不仅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通病,而且存在“勉为其难向城市学校结果看齐”的弊端,注重单一的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虽然小学教育一直强调不允许考试排名、只搞测试不搞考试,但城乡接合部学校依然有雷打不动的期中、期末测试,其考试本质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用一根标尺衡量所有人的学习”的结果评价,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与危害性。只有结果评价而无过程评价的教育模式,与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应该去除应试性的结果评价,因为年级是直升的。即使要保留结果评价,也必须兼顾过程评价,当下更要把过程评价提升到与结果评价一样的高度。“学习故事”是促成“兼顾”“提升”的有力武器。“学习故事”与当下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截然不同,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评价”。它强调学生“在中间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条件,创设开放、多元、自主、充满机会和可能性的学习情境。
(二)摒除冰冷的找差教育,诉诸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故事”侧重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哇”时刻而不是“唉”之处。赏识有助于学生展示出好奇、勇敢、坚持、自信、分享和承担责任等学习心智倾向。反观当下小学教育的现状与习惯,教师受望“生”成龙的功利心所左右,心理上总有“恨铁不成钢”的阴霾,习惯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习惯于揭短、找差。教师与家长沟通,多是告状,述说学生的“不是”。这就注定了学校、教师、家长很难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好”是人们的普遍心态、正常心态。“学习故事”恰恰就是治疗“揭短式”小学教育的良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校借助“学习故事”,发展赏识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独特人格和自我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以尊重为基础。即使是批评,也要给学生保留面子,不断发现其优点与潜能,师生间形成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摒除坚硬的课程壁垒,发散连通,拓展学生的见识面。“学习故事”是一种全方位的课程观。小学教育要拆围破界,将各种学习情境连通,克服课程固化、僵化倾向。“学习故事”的出发点,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在小学教育中,语数外“三大山”、音体美边缘化、“综合实践”徒有虚名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被禁锢于考试学科,天真烂漫、好奇探索的天性遭到扼杀。“学习故事”有效活化小学课程领域,以克服考试科目独尊的倾向。小学教育应当允许、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自主展开“学习故事”,创设一种信马由缰的氛围,激发其学习的内生性与原动力。学习在课堂内外,学习故事远在课程之外。剪纸、滑板是学习,抽陀螺、玩魔方、抖空竹也是学习;郊游、捉蝌蚪是学习,登临名山、游乐园玩耍也是学习。“学习故事”把小学课程的拓展、活化直接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为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创造无限的可能,积蓄无穷的能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蒋华青,李姗泽.核心素养理念下“学习故事”在我国本土实践的内涵阐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5):64.
[4]严景东.且凭“故事”长精神——试论“故事”对语文学习的长养[j].语文教学通讯,2018(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