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一路凯歌,但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加剧了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速度。在农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生态破坏更是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根本性难题。为引导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转化,构建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环境资源保护和谐发展的局面,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引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本研究顺应这一趋势和理念,以我国黄淮平原农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peir模型并结合delphi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五个层面入手,对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予以综合评价,分析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该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bpeir模型;特尔菲法;综合评价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系的日渐成熟,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之而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难题。随着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明确提出,今后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增强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效率。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而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助推我国农业新发展的发展意见。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政府及社会各层面达成普遍共识。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念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提出,它强调代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公正性,最初给予的定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社会生活需要,又不可以以损害后代子孙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后来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理论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并逐渐渗透至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于1995年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纳入到国家基本战略层面,并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机会的稳定增长以及粮食供给的充足性和安全性。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及问题深度挖掘。首先来看资源产出指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与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的指标值是2000年的3.8倍,这充分表明黄淮平原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提升;其次是农业各类资源的消耗指标,从2000年到2014年,该区域内的农业节水灌溉比重不断提高,化肥施用强度年平均提升幅度在5%左右;在资源利用指标评价上,该区域的增长趋势也比较快,2014年是2000年的2.6倍;在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层面上,总体指数不断增长,这表明该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发展观念上有所转变,在发展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资源和环境的管控力度;而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评价上,也是呈现为不断增长的基本态势,与2000年相比,增幅近3倍。通过指标对比,可以看到当前黄淮平原地区在农业(以小麦为主)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总结归纳如下:①农作物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值不高。根据资料显示,2012年-2014年该区域内(包括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安徽淮北、河南商丘等地)的小麦产量平均为6420kg/hm2,亩产量超过了420kg,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一个高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地的地质土壤、气候条件。但是,小麦生产科技水平较低,该区域小麦生产一直没有参与国家和省级粮食增产科技专项活动,该区域的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领域也严重落后于周边地区,如浙江和江苏南部及山东东部等地。②区域内产业化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和质量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优质小麦生产开始推广并大面积种植,黄淮地区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也朝着产业化经营方向进展,然而该区域的产业化利益保障机制却没有跟上产业化经营的步调,目前在机制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③小麦秸秆资源存在大量浪费。焚烧小麦秸秆的现象虽然近两年因为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宣传教育的影响有缓解的迹象,但是不良行为的多年积淀还是导致了现阶段有不少肥沃的土地被破坏。事实上,小麦秸秆资源是一种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磷、钾等营养元素,通过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对其实现再利用。
3、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运用。针对黄淮平原区域农业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精髓,采用“低投入、高产出、低损耗、高利用”的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促进该区域农业经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看到,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资源比较丰富,气候也相当适宜,目前只是因为受限于技术、资本、人才方面的差异,才导致当前黄淮平原区域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发展优势,在以下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一是由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行政政策和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现代科技、科学手段的运用,降低农业发展的物质能量投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当地的各县市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多元化宣传平台,加大农科教宣传力度,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社会民众进行辐散式的逐步渗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等形式,完成从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的过渡;三是构筑政、校、企合作的科技研发模式,引进国内外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关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积极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由各乡镇政府聘请或委派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对各乡镇、村庄农户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培训,为该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四是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对农业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托国家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多元化、多方向地招募民间资本参与,构建农业发展良好的金融投资氛围,为农业增长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总之,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建立区域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中引入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对于实现现代农业“低投入、高产出,低损耗、高利用”的发展目标,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