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大部制改革回顾与启示

第一轮大部制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

大部制框架初现,部门职责更加明确,改革方向得以确立

第一轮大部制改革取得的进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部制框架初现。根据十七大“加快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部署,首轮大部制改革在机构整合方面迈出一大步,组建了交通部、工信部、人社部、环保部4个大部门,涉及调整机构15个,减少4个正部级机构,政府组成部门由28个减为27个,大部制框架初步形成。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基本上与中央相衔接,一些地方还进行了大胆探索,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例如深圳将46个政府机构整合为31个,精简1/3;顺德将41个党政机构整合为16个,精简达61%,力度居全国之首;成都综合设置水务局,改变了“多龙治水”的局面。

二是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在机构整合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三定”紧跟上。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取消、下放了国务院部门职能60多项,把一些不该政府管的职能转移出去;加强了能源、环保、社保、住房、安全生产等机构的职能配置,以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同时,按照理顺职责的要求,集中解决了70多项部门职责交叉问题,明确了200多项部门职责。这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职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改革方向得以确立。十七大提出要“探索实行”大部制,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定推进”大部制改革,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这就体现了中央推进大部制改革的决心。现在,大部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可以说大部制改革方向的确立是最大的成绩。

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部整合没跟上,职能转变不到位,部门关系未理顺,上下对口成两难,职数超编难消化

调研分析表明,上一轮大部制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目前仍处于不断深化、攻坚克难的阶段。

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制改革后,转变职能不到位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仍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如有的下放权力不见行动,减少审批流于形式,社会和公众感到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过细。据今年人民网2月26日对“两会”热点问题的调查,29%的网友觉得审批手续牵涉部门过多,权责不清,不知道该找哪家机构办理。另一方面,许多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好,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老百姓都觉得政府该管,但许多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出现“缺位”。

二是内部整合没跟上。在第一轮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一些机构归并之后,内部整合却没跟上,像一个“松散联合体”。调研显示:一是部门原有机构大多没有按照新的定位进行优化重组,部门内机构职责交叉、相互牵扯的情况,比较普遍。二是有的部门内部机构整合在一起之后,仍各干各的,一些内部机构的决策没有提到大部门层面进行统筹协调,统一决策三是部门内部决策与执行分开,迄今尚未找到一种合理可行模式,甚至对能否分开问题仍存在着很大争议。上述情况,制约着大部门作用的发挥,使提高效率、提供服务的预期目标,打了折扣,说明机构“物理合并”不易,“化学反应”更难。

三是部门关系未理顺。2008年改革集中了一批部门间关系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责不一等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利争,遇到责推,出了问题无人负责,“七八个大盖帽管不好一头猪”的尴尬没有根本改观。再有就是,有的综合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又管行业领域的投资、审批、监管,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行业部门的管理职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而有的行业部门却“有职责无手段”,在产业规划、投资管理、行业许可等方面,缺乏相应权力和手段,造成责权不一。

四是上下对口成两难。上一轮改革不搞“一刀切”,各地可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但落实到具体部门,如果不对口设置,往往会在项目、资金、达标、参会等方面“吃亏受损”,为免于“自讨苦吃”,地方一般都采取对口设置。少数地方改革试点,采取“大局制”,如深圳、顺德等地方大部制改革先行先试,一个局要对省里、中央5-6个机构,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有的部门摘牌又挂牌。如何解决上下对口问题,已成为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五是职数超编难消化。大部制改革不裁机构也不减人,但是组合后的领导职数往往会超编,例如原来的正职改副职,副职改“虚职”,导致职数超编严重,靠自然消化要许多年,机关干部可能几年十年得不到晋升机会,出现升迁“天花板”,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不仅增添了改革的阻力,而且广受社会舆论的批评质疑。

第一轮改革实践的启示

坚持改革方向,有顶层设计和实施“路线图”,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配套改革,加强理论研究

一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实行大部制是形式,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机构和职能配置,该整合的整合,该加强的加强,为职能转变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要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要坚持改革方向。将大部门制确立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改变了以往简单“加减法”式的改革路径,转而建立职能统

一、精干高效的大部门体制。这不仅可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长期存在顽疾,走出“膨胀――精简――再精简”的怪圈,而且也为转变职能、优化结构提供了组织模式。

三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路线图”。要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的原则,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路线图”,给出时间表,明确改什么不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以及如何改,而不是改多少算多少,改到哪算到哪,以增强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做到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为推进改革提供行动指南。

四要推进配套改革。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分拆合并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职能转变和部门职能配置,涉及到部门内部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优化,涉及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权责配置,涉及到内外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对口衔接,涉及到干部配置、人员分流、思想观念、工作习惯等问题。只有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才能事半功倍。在下一步改革中,要更加注重改革协调性和配套性,加大配套改革的力度。

五要加强理论研究。目前改革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难点和困惑,与理论准备不足有一定关系。比如,对大部门内部的治理结构等问题,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认识,不能为改革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第二篇:大部制推进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传递职能转变信号大部制推进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传递职能转变信号

[提要]”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2013.3.11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方案,是通过国务院机构调整、职能转变落实十八大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思路。”

对于两会后的具体实施问题,代表和委员表示,大部门制改革要注重有效协调和整合。

图表:改革后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新华社发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0日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向大会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马凯指出,这次改革,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此次大部门制改革将推进新一轮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减少机构数量,降低部门协调成本,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代表委员还表示,国务院机构改革应注重职能的重组、融合和转变。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效协调和整合是关键。

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推进海上统一执法;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完善能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包括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四是优化职能配置;五是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

中央编办负责人近日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务院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力,增加了生产经营活动非经济成本,同时也容易产生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损害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威信。必须站在全局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方面,中央编办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通过改革,有利于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铁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厘清企业和政府角色;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

针对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等大部门制改革,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指出,大部门制改革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他说,“大部门制不是板块的拼接,而是有机地融合,把相近的行政资源组合在一起,让宝贵的行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这样就减少甚至避免了职能重叠。”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方案,是通过国务院机构调整、职能转变落实十八大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思路。汪玉凯说,“此次改革着眼于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又能够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对于两会后的具体实施问题,代表和委员表示,大部门制改革要注重有效协调和整合。

李毅中说,将来的改革和调整牵涉到许多部门,如果配合得好,磨合得好,改革就会比较顺畅。汪玉凯则强调,对于大部门制改革,不应只注重形式上的合并,更应注重政府职能的重组、融合和转变。改革牵涉到的机构能不能有效协调、整合是个问题,所以要站在全局高度统一考虑。

全国人大代表丁荣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大部门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实现大成效。改革应该有两个导向,即目标导向和市场导向。大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不应在部门利益上争来争去;所谓市场导向,即很多事情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政府不应大包大揽。

第三篇:全国启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实行大部制全国启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实行大部制

http://www.xiexiebang.com2009年01月16日11:31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一月十六日电据中央编办透露:目前全国范围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进入方案审批和实施阶段,上海、重庆、陕西、河南、宁夏、云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安徽、西藏、海南、青海、新疆等十五个省(区、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获批并陆续实施。其他省(区、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也将在近期上报中央。

据此间媒体今日报道,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既注意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衔接,又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注重政策的指导性和可行性,给地方探索创新留出空间。

中央编办主任王东明表示,二00九年上半年将重点抓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把制定和完善省级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作为实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中心环节,通过“三定”工作,把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突出强化部门责任,着力理顺职责关系。

从各地推进改革的实践看,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三大关键环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庆将政府综合部门改组为区域经济调节部门,调整完善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职能配置,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区域经济调节体系。同时,重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截至目前,全市共取消、停止实施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一千零七项,党政机关与二百四十家中介组织、六百二十六家行业协会脱钩。

——加大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力度。上海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了合理调整,组建了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将此前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市农业委员会的参与指导郊区城镇规划建设的职责、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的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资金安排等职责,整合划入,而原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不再保留。同样,重庆也大刀阔斧地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构建“大农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该市目前已将原有的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农综办四个部门资源整合,成立新的市农委。整合后的市农委,减少处室十六个,减少人员五十多人。

——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管理体制。中央要求,此次改革要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财政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广东东莞出台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保留24个机构

http://www.xiexiebang.com2009年11月19日04:08大洋网-广州日报劳动局不再保留并入市人力资源局

◆社保局保留,成为全省唯一一个

◆月底东莞市人大将任命新局长

文/记者李少威

占东莞人口比例最大的新莞人最熟悉的“劳动局”月底就退出东莞历史舞台了,新莞人要转而和“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打交道。

昨日东莞市召开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确定了改革方案,多个部门被更名或者重新组建,日后东莞市民办事,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对象。

市委书记刘志庚透露,月底东莞市人大将任命新的局长,对于保留的机构,人事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对于新合并的机构,由于总体机构数量减少,“有的同志要委屈一下”。

24个机构被保留

机构改革可谓引起全市上下关注,对于市民而言是今后办事“该找谁”的问题,对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局座”行列的领导,则是一个饭碗问题。

根据改革方案,有24个机构的“局座”们可以先放宽心,这些机构将会被保留。

其中,社会保障局和外经贸局的保留是让坊间比较意外的,因为在国内其他城市,社保局和劳动局都统一合并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而外经贸局在国家部委里也早已没有了原来对应的外经贸部。刘志庚在会上也说:“社保局保留了下来,这在全省是唯一一个。”

市城建规划局事实上保留,但更名为市城乡规划局。

10局办不再保留

方案同时公布了不再保留和新组建的机构名单。不再保留的局办一共有10个。“不再保留”并不意味着这些局办相关职责也消失了,而是重新整合变成新的局办。

此外,此次机构改革还涉及一些职能合并整合。

刘志庚:新局长月底任命

压缩机构总是要有同志让出位来。当领导的要关心这些同志,逐步消化,慢慢安排好。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已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市委书记刘志庚总结说,这次改革以实行大部门制为方向,在机构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刘志庚说,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机构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职能的转变。如果职能不转变,机构压缩了多少都没有意义。“有的部门我们也想留下来,但省里有数量要求。”

不过,机构数量减少定然会涉及领导权力的重新调整。刘志庚对此表示,月底市人大就会将新局长全部任命完毕。

“可以给大家打个招呼,人事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新合并的就没办法了,有的同志要委屈一下,被合并的局长将会保留待遇。压缩机构总是要有同志让出位来。当领导的要关心这些同志,逐步消化,慢慢安排好。”

庞国梅:严格规范领导职数

市政府工作部门一般按正职1名、副职2~4名配备;内设机构9名编制以上可配1正2副。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庞国梅在会上要求做好政府部门“三定”工作。

一是定主要职责。“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明确可移交给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责,明确可下放的管理事项,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或管理事项。”

二是定内设机构。内设机构原则上不增加,要归并职责相近或相似的科室,撤并工作任务不饱满、职能弱化以及工作内容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科室。

三是定人员编制。未调整变动的部门,编制原则上不增加。

庞国梅还要求,改革后必须严格规范领导职数。市政府工作部门一般按正职1名、副职2~4名配备;内设机构领导职数:4~8名编制的配1正1副,9名编制以上配1正2副,人数特别多的可配1正3副;机关工会、团委、妇联不设专职负责人,可由有关人员兼任。

深圳“大部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华网广州11月8日电从7月30日深圳市公布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到9月8日精简后的31个工作部门正式挂牌,再到10月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基本就位,不到3个月时间,深圳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深入改革,深圳此次改革更受到人们的瞩目。新任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邱宣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并不能挡住深圳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脚步,而且通过部门合并整合,政府机构运作效率高了,服务改善了,有助于更好应对金融危机。”

此次深圳行政机构改革,力度之强、范围之广、进度之快,前所未有。原先46个政府工作部门减为31个、“瘦身”近1/3,80%的工作部门纳入整合范围,涉及的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近200项。

以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为例,这一新机构就是在撤并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多家机构基础上重新整合组建而成,原先55个处级单位,整合后变成29个,公务员从原先400多人减少近百人,变化最大的是正处级岗位,从42个减少到29个。

邱宣说,创业板近期在深圳启动,对深圳中小科技企业赴创业板上市是个很大的促进。整合后的委员会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前的辅导和培训工作,下一步还将安排专门上市辅导培训资金,力争企业实现“零成本”上市,更好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实行“大部制”后,大大减少了原先各个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这里的一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深圳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很多项目审批上,既牵扯到贸易工业局,又与科技和信息局有关,以前部门间容易扯皮推诿,整合后变成一个部门,大大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政府效率。

不只是部门间的整合,一些内部事项的处理也在这次改革中加深了整合。从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来看,因为新部门现有15个处有对外审批许可业务,为方便企业办事,委员会新设立“业务受理处”,对全委所有对外行政许可业务集中受理,对企业而言,就变成了“一站式”的窗口,办事不需要往每个处室跑,大大方便了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圳此轮机构改革核心就是对行政权进行“三分”改革,分别设置委、局、办三种机构。其中“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局”是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办”是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委”“局”之间最终将形成“行政合同制”,以此来考察绩效,实现行政权力间的相互制约。

深圳此次共成立了7个像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这样“大部制”的委员会。其中,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划入价格综合管理、国民经济统计分析等职能;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由规划局和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合并而成。此外还设立了财政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深圳的率先突破,为其他地方的改革提供了参考“样本”。仅在珠三角,今年以来,继深圳之后,珠三角的佛山顺德区、广州市、珠海也都相继启动了“大部制”改革。对深圳而言,此次“大部制”改革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的第7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行政权三分”的“深圳模式”继2003年之后再次上路。

有调查显示,“政府职能转变”是近年来企业家们最迫切希望推进的改革之一。不少企业经营者意识到,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有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其他改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

不过,此次改革的效果有多大,邱宣说现在还很难判断,可能还要等2到3年后才能看出。“但通过近一段的实践,能深切感受到,这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绝不是简单的精兵简政,而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整合资源,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力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参与采写记者:韩洁车晓蕙王传真王敏)

理性看待深圳“大部制”改革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机构网2009年09月14日14时51分

作者:何先武

9月8日上午9时30分,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市民中心举行31个工作部门挂牌仪式。随着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同时轻拉绳索,32块机构牌匾闪亮登场,31个深圳“大部制”改革新机构正式挂牌成立。(据《广州日报》9月9日报道)作为一个特区,深圳在各方面一直敢为天下先,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继经济改革成功后,深圳在政治改革方面也开始了破冰之旅。这源于领导者的精英意识,但更多地来源于经济变革之后,经济高度发展产生的推力。换句话说,就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圳的“大部制”改革正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

这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政府职能,并根据政府职能的调整来设定职能机构,并进行相关的人员配置。也就是深圳提出的“三定”原则——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应当说,这种改革逻辑在理论上是合理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市场化改革路径。

在深圳的“大部制”改革中,有两点让人耳目一新:其

一、取消调整284项职责。这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表现。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并且有相当部分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而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又没‘管住’、‘管好’。”这可谓切中了当下时弊的脉搏。现代政府改革就是要锻造服务型政府,将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权让位于市场。凡不该政府做的,政府要坚决退出,即使市场暂时做不好的,政府也要充分放手,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去做。

二、强化行政权的自谦自抑。按照构想,深圳此轮的改革主要是对行政权进行“三分”改革,分别设置委、局、办三种机构。其中,“委”是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局”是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办”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是不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委”“局”之间最终将形成“行政合同制”,凭此来考察绩效。此举主要是为了实现行政权权能之间的相互制约。

在当前的社会政治格局下,深圳的“行政权三分”改革,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无奈。尽管当下的改革,仍然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只裁撤机构,但不精简人员,这似乎不符合“大部制”改革精简的基调;再如,行政权力的内部分权,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权力失控的问题等等。

对此,我们应当持理性的批判态度。任何改革本质上都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阻力之大往往超乎常人的想象。可以想见,即使是深圳今天的大部制改革,也是以曾经的失败为代价的。

我们的期待是,深圳能首先从宏观层面理顺相关的利益关系,在稳定好总体改革格局之后,再对各个机构进行雕琢和精简。一点点地改良,一点点地进步,应当成为普适性的改革路径。中国三十年改革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第四篇:《大部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试题答案、判断题(10道)

1.十七大明确提出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管理型政府。正确错误

2.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错误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任何国家的模式,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要有自己的特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以及历史文化的特点。正确错误

4.行政管理体制的物质载体是行政权力。正确错误

5.大部制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都是统一的定式。正确错误

6.公共服务不等同于基本公共服务。正确错误

7.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总的趋势是放松规制。正确错误

8.“大部制”是在十七大报告讲到行政体制改革的部分提出的,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正确错误

9.国外内阁机构数量精干,多数在12-18个之间;管理政治事务,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部门各占三分之一。正确错误

10.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公共服务平均化。正确错误

二、单选题(10道)

1.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个

a.

16、5b.

15、4c.

17、6d.

14、32.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

a.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业务重叠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

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b.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职能重叠、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

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c.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职能重叠、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

由几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0.我国政府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有以下特点

a.中国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度大大下降b.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付出过多的环境和资源代价

c.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快速推进,但是积聚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d.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不断被世界所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