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经济互补性探析
摘要。经济互补性是实现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前提。从中蒙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要素禀赋等方面看,两国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有利于提升两国的福利。
关键词:中蒙;经济互补性;经济结构;要素
禀赋经济的互补性是实现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国家间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越强,双方实现自由贸易能够获得的经济效应往往也就越大。反之,倘若两国经济结构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那么两国形成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显著,因而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本文将从中蒙两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货物贸易等方面分析两国经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探讨中蒙实现自由贸易的基础条件是否充分。
1中蒙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互补性
中蒙两国虽然都不属于发达经济体,但两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点可以通过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经济发展环境和模式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中蒙两国之间存在互补性。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宣布实施改革开放,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总体上保持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态势,2018年,中国实现gdp总额13.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较之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13.9%,这么快速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讲实属罕见。从1992到2018年,中国人均收入也取得了较快增长,1992年人均gdp仅为390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470美元,26年间共增长了23.3倍,年均增长12.7%。20世纪80年代,蒙古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平稳,人均gdp维持在1300-1600美元左右,但随着冷战的结束,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经互会的解散,蒙古国失去了苏联和经互会强有力的外部援助,蒙古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下滑,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从1993年开始,随着蒙古国中央政府逐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止跌回升,1993年蒙古gdp增长率为2.1%,但人均gdp始终不足1000美元,直至1996年,蒙古国gdp也仅及1989年的53.1%。[1]2006年,蒙古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亿美元,接近1989年水平,但受到随后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蒙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增长率为负。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效应的减弱,2010年,蒙古国经济实现复苏,2011年蒙古国gdp实现104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8年,蒙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1亿美元,人均3580美元。中蒙两国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两国经贸合作和国际分工方面可以形成互补性。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2人力资源领域的互补性。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中蒙两国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蒙古属于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中国有13.6亿人口,蒙古国则地广人稀,总人口仅为312万,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91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蒙古国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国当年人口分布情况为:西部地区人口为37.9万,东部地区人口为20.3万,中部地区为48.1万,杭盖地区人口总量为56.9万,乌兰巴托人口为136.4万,[3]从数据可以看出,乌兰巴托地区成为蒙古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地区承载该国60%以上的人口,边疆地区人口分布极为稀少。蒙古国22个省级行政区中,有9个省份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人。劳动力短缺,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蒙古政府。蒙古国与中国北方地区相互毗邻,多年以来,中国劳务人员活跃在蒙古境内,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矿业开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中国劳务输出人员为蒙古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形成了两国人力资源领域的互补。将来两国可以进一步放开人员流动限制,充分发挥两国间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互补效应。
4结束语
中蒙两国在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加之中蒙两国地理毗连,具备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基础和条件,目前两国已共同开展建立中蒙自由贸易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未来,中蒙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将极大促进中蒙两国毗连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