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张继奎„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侧,通渭县总面积291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44万人,耕地面积18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是传统的农业县,也是国扶贫困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实力。gdp是反映县域经济的综合指标,也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体现。2004年通渭县实现gdp85882万元,比上年增长9.5%,而且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是体现县(市)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是支撑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004年通渭县财政收入仅为2982万元,财政支出却达到了211537元,财政收支的矛盾相当突出。

(二)人均发展水平。2004年通渭县人均gdp为1851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1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7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4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355.7元和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3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349元和87元;通渭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543.6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2347.9元和484元;通渭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5元,比全省、全市分别低1695.4元和409.4元。

(三)产业结构。2004年通渭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8∶14.3∶38.9,与全省、全市相比,一产比重分别高出28.7和5.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分别低34.2和12.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分别高出5.6和7.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偏低,

一、三产业比重较高,呈现明显的“哑铃型”,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大主要是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部分所占份额较大,恰恰是经济欠发达的表现。

二、县域经济滞后的成因

(一)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底,通渭县有建制镇6个,非农业人口2.44万人,城镇化率为5.25%,比全省、全市分别低23.36和5.5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仍处于城乡分离、工业与农业分离的强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县城和乡镇功能单一,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差。由于城镇化水平低,致使工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差,投资收益低,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高,农业产业化滞后,农民向城镇转移较为困难。这些都将长期制约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二)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为严峻和深远。2004年末,通渭县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31万人,贫困面为5.4%。低收入人口12.3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9.1%。贫困人口主要是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的这部分人。贫困问题的普遍存在,意味着县域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起点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异常

艰巨。

(三)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县域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条件制约的必然结果。造成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落后带来的人的素质差距。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通渭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9年,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少1.4年和1.1年,农民文化素质劣势十分明显。劳动力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劳动的效率和收益。这意味着县域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不仅被排斥在现代社会的边缘,而且随时还会沦为贫困人口。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2004年,通渭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2%,小学在校学生数为68580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5.5%;初中生在校人数为29544人,初中升学率为58%;高中在校人数为6147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为1802人,考入大专院校的人数仅为1482人,呈现出“锥形”结构,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域投资规模小,人均投资不到本省市区人均投资的五分之一。民间投资乏力,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和城乡集体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在低水平徘徊,其直接后果是道路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低,长期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自然条件较差。通渭县人均可耕地3.8亩,虽高于全国1.3亩、全省2.5亩的平均水平,但绝大多数是山地,有效灌溉面积少,人均仅为0.18亩。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秋季,利用率不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通渭的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通渭县各级干部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这样,这项工作仍然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必须把人口增长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二是抓好基础教育。要认真研究通渭县中小学教育的布局结构,使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结构趋于合理化。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扩大高中招生容量,变“锥形”结构为“柱形”结构。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和“农函大”等方式方法,搞好对农民的培训,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合格的现代劳动者。特别是要注重对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以交通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邮电通信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牢固树立以项目争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观念。坚持用好用活国家“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对低水平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坚决遏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全面激活社会投资,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建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形成自身产业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一要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冬小麦在通渭不但种植历史悠久,面积最大(每年种植在80万亩左右),而且耐旱、耐寒、品质好,是最稳产的“铁杆庄稼”。今后要在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深化加工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通渭冬小麦的品牌,发挥其比较优势。二要做大做强洋芋产业。洋芋产业是通渭农业的支柱产业,是今后通渭县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要切实改良洋芋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协会建设,搞好对外促销,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三要培育发展小杂粮产业。在保证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的基础上,引进推广一批荞麦、莜麦、豆类新品种,建成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发展小杂粮加工,达到产、加、销一体化,逐步壮大这一优势产业。四要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围绕建设畜牧强县和草业大县的目标,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通渭县要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上项目、建龙头、带基地上。培育一批种草养畜大户,继续扶持天耀草业公司搞好生产经营,鼓励和发展一批草粉加工点和打捆加工点,引导龙头企业做好与农户产销合同的签订与兑现,兴起密切的产销关系,疏通销售渠道,为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龙头企业和种草户的“双赢”。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建设是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通渭城镇化建设要在搞好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带动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平襄镇和其他5个建制镇为重点,科学规划,适度发展,积极吸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城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不断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环境。

(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改革国有企业、改造民营企业、兴办“农”字牌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商贸流通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向初级工业经济的转变。围绕洋芋、小杂粮、饲草为主导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继续扶持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秸杆和牧草资源以及矿产和温泉地热资源,新上一批通渭特色的加工项目。着力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工业企业,真正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六)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渭县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要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促进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一要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扩大劳务基地。要在巩固好已建立的各大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省内外劳动保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协作,开拓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更多的劳务输出基地。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和专业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定点与流动相结合、面上与点上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促进苦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三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民的非农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能激发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且能吸引更多在外工作人员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大量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七)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为契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把巩固和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封山禁牧,迅速恢复植被,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统计局、通渭县统计局;责任编辑:范雪涛)

第二篇: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钢铁行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谈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它的发展历史,我国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为包括房地产、汽车、机械等下游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国家的钢铁总产量已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由于管理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钢铁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统计我国去年总的产能超到七亿吨,但是我国能消费的钢铁只有不到五亿吨。同时由于我们国家过去几年钢铁需求增长主要是由于密集的项目投资拉动起来的,而政府投资难以大规模持续。“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降低用钢强度。同时由于我国铁矿资源比较贫乏,同时现在阶段我国的环保压力大。这些因素均不允许我国成为世界廉价钢材的供应基地。

那么中国钢铁行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呢。我的看法是转型是必由之路。未来的十年肯定是往低碳、低消耗、高附加值这些产品转型。通过水、气、渣等的综合再利用实现钢铁生产的清洁生产,同时钢铁本身也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技术进步,解决高端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钢铁行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产品研发、生产工序的改进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我们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钢铁企业首先必须围绕下游用户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其次要保障产品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持续不断地为下游企业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同时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将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最后钢铁企业应该往企业大型化、经营多远化、产业链提升、业务转型、钢铁物流等方向发展。要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加快企业经营方式转型,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形成多远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钢铁行业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健康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九年级政治

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

第三框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学习目标:(用着重符号标明重点或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能力目标。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三、课前感知:

1、可持续发展含义、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的和谐,实现与相协调,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观念——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社会和的责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口,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

3、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在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与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实施大规模工程,严格控制排放总量,治理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是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1-

22、(10分)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表1我国有关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16.0%煤炭

1.8%石油

0.7%天然气

表2生产1美元产值平均消耗原油比较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着力在深化活动内容,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这也是协会当前的一项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提高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放在为民服务办实事上,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民心工程,协会进一步转变职能,拓宽领域抓服务,从政策、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向计划生育好的家庭倾斜,帮助有困难的计生家庭学技术、上项目、办实体,脱贫解困。

二是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不断创新地开展工作,协会在帮助群众致富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和普及妇幼保健常识,提供生殖健康服务。今年县计生协在2-3月份,请县妇幼保健院专家和县服务站的大夫,巡回在16个乡镇为4000多名育龄妇女讲解了生殖保健知识和妇幼保健知识。通过提供咨询和诊治等服务,收到了明显效果,提高了妇女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广大育龄群众的好评,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在落实节育措施方面,让群众有知情权利并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方法。在知情选择和免费享有安全、适宜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上,对育龄群众实行温馨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开展“十登门”、“十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育龄群众生殖保健的需求,提高了育龄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心实意地为育龄群众“少生快富”排优解难,争做育龄群众的贴心人。

二00五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