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

—————————–

皮革皮毛是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皮革皮毛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皮革皮毛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目前,我国的皮革皮毛资源、产品、产量和进出口贸易均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皮革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15.8亿元,同比增长19.8%;皮鞋产量30.8亿双,同比增长14.4%,约占世界产量的五分之一。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皮革皮毛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皮革皮毛强国,在品质、价值方面仍处于弱势,特别是在皮革皮毛制造的高端产品上缺乏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皮革皮毛及其制品的市场潜力很大,全球年皮革总需求量约为1亿平方米,相当于3亿张牛皮(标准皮)的产量,我国皮革产量折合标准皮近7000万张,约占全球皮革产量的23.3%。国际皮毛协会指出,对全球皮革皮毛产业来说,中国既是皮革皮毛加工生产区,又是皮革皮毛销售的市场,中国的皮革皮毛生产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皮革皮毛市场的走势,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内蒙古自治区有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耕地748万公顷,2006年牧业年度牛羊存栏达到9781.3万头(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大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皮革皮毛产业主要原料生产地。作为农畜产品资源大区,内蒙古自治区对于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一直较为重视,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三化互动”战略,并从2002年开始,全区每年确定一项中心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推动。2003年将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全区的中心工作重点加以推进,出台了《内蒙古关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配备1.2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推动和资源优势的双重作用下,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涌现出了伊利、蒙牛、鹿王、鄂尔多斯羊绒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全区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3个,全部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内蒙古的皮革皮毛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产区却发展缓慢。目前全区每年羊皮产量4000多万张,牛皮产量200多万张,绝大部分的皮张作为原料供应到国内其他地区的皮革皮毛加工企业或集散地。全区每年皮革皮毛加工企业的增加值仅1亿元左右,与内蒙古拥有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为此,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从原料生产情况看———

内蒙古自治区羊皮资料丰富,品种齐全,主要有细毛羊皮、土种羊皮、改良羊皮和山羊皮。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羊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羊的饲养量每年以近千万只的速度增长。2001年之后,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年度羊存栏一直保持5400万只以上;2006年达到8997.5万只,比2005年增加了284.5万只,增长了3.26%。出栏率也随着肉类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加快,2005年达到4512.3万只;2006年5011.1万只,比2005年增加11.1%,90%以上在区内屠宰加工。2006年羊皮生产量达到3869.5万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产量较大的畜产品之一。随着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羊皮肤病、针茅草危害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避免,羊皮质量也大幅度提高。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农业发达地区和沿黄河两岸地区已做到四季出栏,均衡生产。产量和质量已经可以满足一定规模企业加工的需要。

牛皮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传统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素有养牛和用牛皮制作生活用品的习惯。近年来随着科尔沁牛业、锦绣大地等肉牛加工企业的兴起,内蒙古自治区肉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牧业年度牛存栏783.8万头,比2005年增长2.3%。牛皮生产近三年也一直保持在100万张以上,2006年达到了231.3万张。特别是肉牛加工业发展较快的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等盟市,牛皮产量增长速度更快。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年产牛皮革20万张。科尔沁区、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鄂温克旗年产牛皮5万张以上。由于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牛皮蝇的危害逐年减少,降到非育肥牛的三分之一。在加工企业的拉动下,以西门塔尔为主要品种的育肥牛比例逐年增加,这些牛皮基本消除了牛皮蝇、皮肤病等病害,薄厚均匀,是上乘的牛皮革加工原料,售价一般在500元以上,比普通牛皮售价高出一倍,而且皮革加工企业或中间商要提前预定,销售情况非常好。

从加工利用情况看———

皮革皮毛产品一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出区产品,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几乎都有皮革厂、皮毛厂,生产蓝湿皮和皮革皮毛制品,“熊猫”牌皮革服装曾经是全国知名品牌。但是由于体制和管理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技术和创新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到90年代中期纷纷倒闭。据了解,目前全区只有阿盟一家开工生产的制革企业,没有一家规模以上皮革制品加工企业,只是在集宁地区皮件一条街上有皮件加工销售户380家,带动周边1500多户加工户从事皮件加工业,形成了皮件专业村8个,从业人员3万人,年生产皮衣20万件,皮手套2000万双,皮拖鞋500万双,产值2.8亿元。在锡盟、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有零星用生牛皮、香牛皮生产民族用品的企业。销售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皮革皮毛企业8家,产品以剪绒制品为主,年消化细毛羊皮约50万张,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9547万元,利税636万元。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皮张绝大部分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区外,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从流通情况看———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皮张产量大,却没有形成一个专业交易市场,区内注册的皮张经销企业也非常少。兴安盟关店畜产品交易市场中注册登记搞皮张生意的流通企业5家,年交易量在40万张左右;鄂尔多斯年产各种皮张约260万张,只有2家注册从事皮张购销的企业,年经销皮张不足50万张,其余全部经皮毛个体商贩零散收购后贩运到留史、辛集、海宁、温州、甘肃、河南等地。据粗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皮张贩运的商贩大约在6000人以上,他们中大部分人从事季节性购销,没有固定场所。

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资源之所以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区外,没有形成产业,主要有以下问题:

1.皮张交易市场不健全,原料集散形不成规模。内蒙古自治区年产牛、羊皮近5000万张,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交易市场,皮张只是做为售羊农牧民的副产品,由皮贩子在加工企业门口和屠宰点零散收购。皮张集中不到一起,吸引不了直接用户,价格提不高,也满足不了批量加工的需要,加工企业难以落脚。

2.原料品质优势不强,缺乏竞争力。在羊皮生产上,皮张产量大的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市、包头和赤峰市部分地区的草原上茅针生长普遍,这一地区生产的近1400多万张皮张,除三分之一农区圈养、三分之一提早出栏而没有针眼外,近700万张羊皮不同程度地存在茅针眼。尽管目前制革技术已可以用胶粘等技术修整针眼,制成压花或印花皮,但因增加制革难度和成本,企业不愿采用。另外,有的地区传统放牧的羊有皮肤病、寄生虫等病害,也影响皮革质量。牛皮因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造成毛皮较厚,底绒多,张幅较小,板质薄厚不匀,油性小,胶原纤维组织较松。除部分圈养育肥的牛外,有三分之一的牛皮有虻眼、皮肤病,皮板存在伤残,与中原地区和进口牛皮相比,成革率较差。这些皮张只能加工中低档产品,或做里皮用,附加值较低,不受加工企业欢迎。这一点,我们在温州“康奈”皮鞋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时得到证实。

3.原料不能均衡供应,与加工要求不对称。由于气候特点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牲畜出栏季节性较强。2006年全年出栏羊5011万只,到6月末仅出栏了2152.8万只,占全年出栏的42.96%,皮张生产集中在7月中到11月底。这样的皮张生产方式使加工企业需要在这一时期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来购进原料,严重影响资金周转,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4.技术和资金双重制约,项目实施困难较多。制革项目不仅投入大,技术要求更高。设备性能和操作技术、化工原料的应用都会影响皮革的质量、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还有污水处理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这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关键性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以往企业的倒闭,除体制、管理问题外,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更新是其倒闭的主要原因。另外,制革业又是高投入行业。据了解,建设一个日处理1000张牛皮的中型制革企业,进口设备投资需2000万元,其它附属设施和防水处理投资也需要2000万元,再加上从原皮到成皮革需20天到1个月时间,周期较长,所需流动资金很大,大约在3000万到4000万元。这些问题目前单靠内蒙古自治区的企业是很难解决的。

5.加工企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没有拉动力。在原有皮革皮毛加工企业没有在体制、技术、管理上及时创新,被市场淘汰之后,新的加工企业也没有随着内古自治区皮张原料生产的快速增长而建立起来,造成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制革业空白,制裘业消化量非常有限的局面,只能做为副产品出卖原料。全国名列前茅的资源优势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拉动,得不到增值,变不成经济优势,带动不了产业发展。

总结各地皮革皮毛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皮革皮毛产业具有一定潜力,条件也基本成熟。由于世界真皮制品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牛、羊皮原料缺口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资源优势,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随着内蒙古自治区“为养而种”的农牧业发展思路的深入,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皮张产量将更大;随着饲养方式的转变,鄂尔多斯、马彦淖尔等一部分盟市已逐步做到了四季出栏,均衡生产,基本可以满足适当规模企业加工的需要;皮革皮毛产业的开发应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和企业的重视。

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应在积极培育皮张专业交易市场的同时,立足于转化资源,延长产业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进行招商,大力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皮革工业。

把制革业做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皮革皮毛产业的切入点

发展皮革制品产业一是需要产业与市场衔接紧密,能较快地对市场变化和需求信息做出反应,加快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制品的各个环节要成龙配套,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在原料生产,要把优势原料变成优势产业,就要紧紧依托优势,拉长产业链。制革业是转化皮张原料的第一道关口,也是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把制革业做为当前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的切入点,下大力气进行招商。

培育和健全专业市场

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器,围绕市场建企业可以避免牲畜出栏旺季原料供应过剩而大量外运、牲畜出栏淡季加工原料供应短缺而到区外皮张市场购进的弊端,随时满足加工原料需求,获取国内外市场信息。因此,要特别重视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就内蒙古自治区情况看,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交易市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浩特市关店畜产品交易市场及通辽市周边肉牛交易市场在皮张交易上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并且正处在东、中、西三个皮张生产量大的区域,通过扶持能够成为区域性皮张集散地。应将这几个交易市场列入自治区产业化扶持和市场建设的重点,加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无税费交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吸引外地客商和当地皮毛商贩进场交易,逐步形成几个皮张集散市场,为引入加工企业提供条件。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靠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企业资金、技术发展皮革皮毛产业不现实,与现有大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也很难,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大企业已经成熟的技术,成形的品牌和市场份额发展、壮大自己。要抓住皮革国际市场行情好、大企业希望扩张,而浙江、河北等地用地紧张、地价偏高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招商。一是要以资源招商。内蒙古自治区锡盟、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的羊皮产量大,交通便利,有的地区已基本做到了四季出栏,均衡生产。通辽及周边地区的牛皮产量和质量已经能够满足适度规模加工企业的需要,在这些地区建设制革企业条件基本成熟。因此,要做好制革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加大对优势资源和条件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二是要以环境招商。要把皮革皮毛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特殊产业,在建设用地上要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各项费用按有关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或免除,吸引大企业、大品牌来内蒙古自治区办厂。三是要以商招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办法,鼓励肉类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投资皮革皮毛产业,主动向外寻求合作伙伴,拉长产业链条,把肉类加工的副产品做成产业。四是要规模适度。要充分考虑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东部远离皮革皮毛市场和可供原料的区域半径,建设适应规模的企业,不能盲目贪大,以免造成加工资源的浪费。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改善畜产品质量

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围封转移、饲舍圈养,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对购进肉用牛羊实行优惠贷款、政府补贴,对舍饲圈养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方式,引导农牧民进行规模化养殖,推广四季出栏,增加牛羊的饲养量,解决病害和自然危害给皮张造成的损害,为加工企业生产足量、合格原料。结合肉类加工企业的需要,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采取政府补贴种畜,或企业提供种畜等办法,加快肉牛、肉羊品种的改良,大力发展德美、道赛特等优良品种与小尾寒羊的杂交品种,发展西门塔尔等肉、皮兼用牛品种,提高皮张质量。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证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制革是高污染行业,整个皮革加工过程需要用500多种化工原料,废液成份复杂,处理难度大、费用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这个问题。一是在引进企业时,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强监管,坚决执行环境污染评价制度,治污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二是企业起步时,政府在环境设施建设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者由政府建设污水处理等配套环保设施,以吸引企业投资,保证皮革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形成

一是要把皮革皮毛产业做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在国债资金安排、重点项目支持、产业化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必要时可以采取政府参股的办法来引导投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各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在政府招商的同时,鼓励肉类加工企业及其他企业招商,以商引商,延长肉类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条,把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做起来三是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北口岸的优势,支持和帮助皮张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取得皮张进口许可,从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进口皮张,以补充内蒙古区域性皮张资源不足。(

第二篇。河北蠡县皮毛产业发展历程河北省蠡县是以生产皮革毛线闻名全国的制造大县。蠡县皮毛皮革业历史悠久,拥有国家级皮毛专业市场留史皮毛市场,自1994年起成功举办了六届全国皮毛交易会。2005年蠡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皮都”。依托庞大的皮毛集散优势,全县形成了以留史为中心的制革、裘皮、羊绒加工、珍稀动物养殖等多元化发展格局。蠡县毛纺织业从1977年起步,曾有大小毛纺厂及专业加工户1000多家,日产量达100多吨,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毛线生产基地。1998年,蠡县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毛纺业被命名为“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之首。

1996年后,随着皮毛消费市场萎缩及南方皮毛制造的兴盛,蠡县皮毛产业逐渐衰落,2000年以后毛纺企业数量锐减。而且过去的繁荣是建立在环境的严重破坏上,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作为省市重点监管的污染大县,蠡县被列入河北省节能减排“双三十”单位。蠡县于2006年11月起掀起了治污风暴。蠡县毛纺织业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环保压力,全县百余家排污企业全部实施关停整顿,造成两大传统产业发展受阻,经济严重下滑的困境的困局。县政府在困境中积极需找出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蠡县毛纺织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资,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毛线是蠡县毛纺织业主要产品。近年来根据市场变化,蠡县毛纺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一方面采用先进精纺设备,提高加工深度及档次,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原材料在传统的羊毛、混纺、化纤之外,近年来大量增加羊绒、貂绒、兔绒、鹿绒等高档原料,虽然毛线产量有所下降,但纱支数普遍提高,精纺、半精纺、羊绒纱、针织纱等高档产品比重增加。

例如保定圣天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十分注重“高、精、尖、新、奇、特”。还有河北启发纺织集团是全国毛线生产能力最大的厂家,拥有15项国家专利,防辐射绒线专利技术荣获“国家专利技术发明金奖”,“启发”毛线2005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且除此以外,蠡县皮毛皮革协会与全球最大的毛皮拍卖行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签署成立发展联盟合作协议,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推动毛皮产业的发展。例如哥本哈根皮草将利用其拍卖行、设计中心及皮草设计工作室,协助协会深入开展皮毛产品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为蠡县皮草生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包括管理、营销、全球市场动态、皮草服装设计、毛皮分级、毛皮制作工艺等方面一系列的培训和服务。

蠡县皮毛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经济下滑,虽然近年来经过政府的治理与调整蠡县经济得到了改善但距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蠡县现在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优质企业的减少,当地人口的减少,整体形象的恶化和当地产业失衡等等,以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困局急需解决。由此可见蠡县的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若干思考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5日09:0

5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潘逸阳

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超级计算机之后,云计算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正在掀起新的信息化浪潮。近年来,云计算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潜力巨大。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全球云计算服务总收入达到700亿美元,预计2013年将突破1500亿美元,2015年有望突破1800亿美元。抓住用好云计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迫切,意义重大。

发展云计算产业是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还很突出,迫切需要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和产业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提升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是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引擎。一方面,这有利于内蒙古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升级。针对内蒙古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条不长的实际,利用云计算平台可实现科研、采购、生产、调度、销售、仓储、运输等环节信息集成。特别是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先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与电力技术有机融合,可进一步提升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带动智能电网和电力微网建设,利用分布式能源技术和智能多维能源网络系统支持,实现能源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能源、重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延伸升级。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内蒙古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拓展。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是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it运作模式,催生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把它应用于信息产业方面,将有效整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等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建立统

一、高效、便捷的业务和资源调度管理平台,可提供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支持,实施安全保障、节能降耗等集中管控;把它应用于服务业,可带动软件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催生行业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抓手。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基础设施欠账多,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到“十二五”末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必须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建立区域云计算中心,打造云计算公共管理和民生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整合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筹全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市政管理、民生事业、应急指挥等行政资源,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具有良好的优势条件

2011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工作,明确提出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商用进程,支持云计算等产业发展。内蒙古云计算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和基础条件,完全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

一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从气候条件看,内蒙古处于北纬38至47度之间,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0至8摄氏度,适于大规模数据中心设备的自然冷却,有7—8个月不需要空调系统,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从土地和地理环境看,内蒙古地域辽阔,有大量未开发利用的荒漠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地区拥有比较稳定的地质结构,远离地震带,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能够保障大型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

二是充足的能源保障条件。充足的电力资源是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常运营的基本保障。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独立电网,电力资源富集,电价比沿海城市平均每度低0.3至0.5元,目前全区电力装机的一半以上用于区内,风电装机占全国风电装机的1/3以上,充足的电力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大型数据中心的运营需要。

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条件。内蒙古靠近京津,能够主动承接环渤海经济圈云计算产业发展辐射,有望成为国家云计算产业的重要承载节点。地跨东北、华北、西北,邻近黑、吉、辽、冀、晋、陕、甘、宁八省区,具备了独立建设或与周边各省区联合打造云计算产业区域集聚区的基础条件。外联俄

蒙、地处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上,通过铺设贯通国内外的光缆通道,有利于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利用。

四是良好的政策支持条件。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重点地区之一,在享受国家民族政策的同时,还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2011年,国家出台的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给予内蒙古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并支持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也将呼包鄂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地区。

发展云计算产业需要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随着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产量和品质将会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更加要求质量标准化,而质量的标准化是建立在核桃园标准化建设管理基础之上的,所以抓好核桃园区的综合管护直接影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一是狠抓培训,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农户为单元的科技服务体系,采取召开会议和工作队进村入户、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给农民把发展核桃的前景讲明,把种植核桃的效益帐算清,使农民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核桃改良技术和提高群众自觉管理核桃的积极性。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以示范园为基地,开展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高接优换等技术环节培训,使多数农户能够熟练掌握核桃经济林栽培管理实用技术。二是坚持原则,科学种管,保证质量:坚持3个原则:即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施工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不栽”,即不是核桃发展适宜区、次适宜区的不栽;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栽;当地老百性积极性不高的不栽;没有落实所有权的不栽;没有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的地方不栽。三是加强基地灌溉、电力、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推广节水灌溉,促进基地化、园区化建设,确保栽一片、绿一片、富一片的良好效果。以现代品种、现代技术、现代经营管护理念,全力打造现代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

5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县、乡要从培植和壮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出发,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投入、信贷补充”的原则,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投入和项目投入为辅、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级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的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科技支撑及示范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加大农户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发展核桃产业,增加产业发展投入;三是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及时做好核桃基地建设项目的编制、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省、市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